《告别的颜色》 [德]本哈德·施林克 著 王竞 译 译林出版社 2025年5月版
在《朗读者》享誉世界三十年后,本哈德·施林克携《告别的颜色》归来。这部由九则短篇构成的小说集,以法学家特有的精密与诗人般的敏感,将“告别”这一永恒命题置于文学光谱仪下,析出繁复的情感色谱——从《人工智能》葬礼现场未散的遗憾之橘,到《老年斑》中皱纹承载的时光琥珀,每个故事都如人性实验室里精心培育的记忆晶体。当读者翻开这本装帧考究的暮年之作,实则步入了一座伦理显影暗房:那些被日常封存的道德褶皱,在此刻的文学试剂中渐次显现纹理。
这本《告别的颜色》以独特的色谱,重构了沉重的情感命题——告别。施林克对“告别”的书写,本质是对记忆伦理的深度勘探。以《人工智能》为例,主人公追溯与前妻、朋友安德烈亚斯的告别时,记忆呈现出鲜明的分层性——与邻居的告别如水面涟漪,短暂而清晰;与前妻的告别却似沉入深海的锚,被时间洋流反复冲刷,碎片在四季更迭中渐次显影;而对安德烈亚斯的记忆,则凝固在童年的琥珀里,成为拒绝告别的温柔茧房。这种叙事策略暗合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却又聚焦于个体记忆的幽微私人性:当主人公在脑海中反复演练未出口的忏悔时,记忆不再是客观复现,而是自我救赎的心理机制。施林克借此揭示:告别从来不是一次性的仪式,而是记忆与现实的持续博弈,是个体在时间褶皱里重新锚定自我的漫长旅程。
身为前法官,施林克对人性的审视始终带着法律从业者特有的冷峻理性。书中每个故事都暗含道德天平的微妙倾斜:《人工智能》中主人公对安德烈亚斯隐藏的愧疚,《深爱的女儿》里父母面对女儿人生选择的沉默妥协,《岛上夏日》中爱情与责任的隐秘角力,《姐弟音乐》中,钢琴二重奏的突然中断暗示复杂的情愫,音符间隙比旋律本身更震耳……这些情节往往拒绝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更将人物置于道德的灰色地带。这种对道德模糊性的精微书写,通过“未言明之事”迫使读者参与审判——当人物为守护秘密放弃自由(如《朗读者》的汉娜),或为谎言戴上温情面具(如《岛上夏日》的母亲),读者必须回答:“若是我,会如何选择?”施林克的留白非叙事缺失,而恰似人性的测谎仪。
正是在这种测谎仪式的审视下,施林克笔下的人物常唤起的是自怜而非自我批判。这种对人性弱点的坦诚直视,恰恰构成了和解的前提——当主人公意识到“正确的事情往往存在于错误的人生”,便是对完美主义的一次深刻祛魅。没有英雄与反派,只有困在道德迷雾中的普通人,而施林克的伟大在于:将柏林公寓的私密伤痛,淬炼成东京或纽约客厅的共情样本。这种直面道德复杂性的书写,最终让《告别的颜色》超越了情感散文的层面,成为一曲关于人性真相的叙事诗。
九个短篇如九颗切割不同的钻石,共同折射出“告别”的多面性。施林克有意规避宏大叙事,选择以日常细节构建情感地震带:一次未寄出的信件、一场临时取消的野餐、一幅褪色的老照片,这些微观场景常是情感爆发的临界点。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正契合短篇小说的本质——在有限篇幅内制造情感的无限回响。书名“告别的颜色”(Abschiedsfarben)在德语中本身即为复数形态,精准暗示告别具有多重色调:《人工智能》的沉郁灰、《和安娜去野餐》的怅惘蓝、《老年斑》的沧桑褐……施林克用文字为每种告别调制专属的情感色谱,让读者在不同故事中触摸到告别那丰富而细腻的肌理。
在《人工智能》中,主人公坦言“告别这事儿只能交给时间”,此语堪称全书的精神注脚。施林克无意提供和解的标准答案,而是从容展现了和解的万千姿态——有人在记忆的循环中获得宽恕,有人在沉默的凝视中与遗憾握手,有人在时间的冲刷下学会与痛苦共存。这种开放性的结局,恰是对生活本质的忠实摹写:人生本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程,而真正的成长,或许就沉淀在每次告别时那一声轻轻的叹息里。
“爱不是幸福结局的秘诀”。施林克笔下的角色最终抵达的并非和解乌托邦,而是创伤与清醒共生的灰度地带——这份清醒,在《老年斑》主角直面衰老印记时凝聚为琥珀色的勇气:读者看到的不是暮年的绝望,而是与生命瑕疵达成的谅解,是背负裂痕却依然在告别光谱中前行的力量。其冷静叙事下暗涌的情感风暴,正是施林克作为良知拷问者的大师级笔触。雷蒙德·钱德勒曾言“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而施林克的作品让我们看见,正是这些显微镜下的切片,最终在光谱仪的照射下,显影出人类情感最隐秘的道德织纹。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