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遍漆喷完,这个路口国庆就能‘遮阳挡雨’了!”9月30日下午,在东莞大道与旗峰路交叉口,施工人员站在一座崭新的遮阳棚下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银白色的钢结构屹立路口,流线型张拉膜顶如一片轻盈的云,悬在行人等候区(渠划岛)上方,成为黄旗山脚下的一道新风景。
记者了解到,这批遮阳棚不仅颜值高,更是“实力派”——设计可抗12级大风,遇极端天气还可提前卸下棚顶,兼顾安全与灵活。
新建遮阳棚覆盖面积更大
旗峰路口是东莞人流量最大的路口之一。以往早晚高峰,等红灯的市民都挤在旧式的棚子里。
“以前这个路口也有棚子,但不大,也不大好看,柱子又多,站在下面压抑,还挡视线。”每天接送孩子经过这里的刘女士感受鲜明,“现在这个棚子通透、美观,站在下面舒服多了。”
新建遮阳棚覆盖整个行人与非机动车等候区,钢结构立柱数量精简,空间更开阔。不少市民感叹,等红灯不再日晒雨淋。
“我送外卖经常在这等灯,以前旧棚子下面柱子多,停车都不方便。现在这个敞亮,防晒也到位。”外卖员小李把车停进棚下阴影处,擦了把汗,“这几十秒的荫凉,对我们跑外面的来说太重要了。”
3个路口试点解决等灯痛点
事实上,旗峰路口的遮阳棚只是东莞“便民遮阳棚试点工程”的其中一个点位。同步推进的还有鸿福西路-元美东路口、长泰路-东骏路口,均选在人流密集、等候区域较大的交通节点。
据市交通运输局介绍,此次试点共选取了3个点位,是东莞推进全域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它不仅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更为实实在在解决市民“等灯煎熬”的日常痛点。
“看起来轻盈,其实很牢固。我们也充分考虑了极端天气的应对,做到美观与安全兼顾。”市交通运输局相关人员表示,这批遮阳棚采用钢结构与张拉膜顶结合,设计可抵抗12级大风。在台风等极端天气来临前,棚顶可提前卸下,最大限度保障公共安全。
“这个设计,简约大方。”一位路过的年轻人拿出手机拍照留念。现代简约的风格、与城市风貌融合的造型,让这些遮阳棚未投入使用就先成了“街拍背景”。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欧阳晨煜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