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为进一步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该局通过构建“规模、质量、制度”三维驱动机制,将正面清单管理制度打造成为差异化监管的样板工程、优化营商环境的示范工程和企业绿色发展的赋能工程。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该机制已形成覆盖全面、机制灵活、成效显著的“深圳范式”,相关创新实践先后入选广东省优秀案例和生态环境部环境治理优秀案例。
规模效应:以全省第一的覆盖面构建管理基础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将正面清单建设作为实现“两减三提升”(即减少基层执法任务、减轻企业迎检负担,提升企业守法意识、提升执法人员服务水平、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能)的重要抓手,通过“三个坚持”逐步建立起全省规模最大的正面清单企业名录。一是坚持数量领跑。2022年至2024年期间,深圳纳入正面清单企业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首位,2025年经动态优化保持595家优质企业,规模效应持续释放。二是坚持行业包容。清单企业覆盖化学药品制造、计算机制造、金属加工、食品加工、加油站等多类型行业,鼓励吸纳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风险低、吸纳就业强的中小微企业,体现了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守法合规企业的包容与支持。三是坚持分类施策。建立重点管理、简化管理、排污登记三级分类体系,为后续差异化监管措施的精准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动态优化:以质量为导向的精准调控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坚持“质量优先、动态管理”,确保正面清单始终充满活力、名副其实。一是“应纳尽纳”畅通入口。严格对标省级标准,制定本市工作指引,细化纳入流程,积极引导符合条件、守法合规的企业加入清单,2022年至今累计开展遴选10批次。二是“应退必退”严把出口。综合运用信用评级、污染源核查、日常监管等信息,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因搬迁、停产、注销排污许可证或不再符合纳入条件的企业坚决及时移出清单,确保清单企业的先进性和示范性,累计移出92家。三是常态长效更新。正面清单的纳入与移出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确保清单始终保持“活水”状态,持续提升清单“含金量”。
制度创新:构建长效管理的生态体系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正面清单管理中勇于探索制度创新,形成了涵盖智慧监管、正向激励与创新协同的长效管理生态体系。一是智慧监管,打造“无事不扰”新常态。通过移动执法系统增设正面清单模块,对清单企业默认采用非现场检查,依托废水废气在线监测、VOCs工况监控等智慧设备,减少现场检查频次。二是正向激励,释放“执法+服务”温度。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清单企业优先适用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政策,累计帮助12家企业免罚,体现“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同时,推荐企业参加清洁生产优秀企业、绿色企业评定,协助申报专项资金,助力39家企业获1200多万元支持;开展“送法规、送政策、送技术”等帮扶指导3907次,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三是创新协同,构建“贴身服务”新模式。推动需求导向服务延伸,开展全市“环保主任能力提升”活动惠及734人次,推动企业从“监管对象”向“治理主体”转变。拓展“环保顾问”“环保管家”服务范围,形成龙华环保管家公众号资讯推送、盐田“环保小秘书”全生命周期服务、深汕“五个一”帮扶机制等特色模式,精准解决企业环保问题。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严格动态优化的质量管控机制,创新融合智慧监管、正向激励与创新协同的制度生态体系,将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打造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监管效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成功典范,显著减轻了合规企业负担,丰富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王雯 二审 桂桐 三审 闻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