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7日,深圳市医防融合呼吸高水平研讨会暨第四十届4S呼吸康复治疗理论与实践快速培训班在深圳举办。会上,深圳首批12家社康中心获批深圳市医防融合慢阻肺健康管理建设单位,这标志着深圳已初步建成完整的慢阻肺“预防+诊疗”体系的社康机构,慢阻肺防治工作已深入基层并发挥关键作用。
深圳已建立慢阻肺三级防控体系
作为全球第三大死因,慢阻肺的“杀伤力”远超公众认知:全球约有3-4亿患者,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平均每7人就有1人患病。更严峻的是,我国慢阻肺患者呈现“三高三低”特征——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知晓率却仅0.9%、规范诊治率低、肺功能检查率仅4.5%。
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其成为继高血压、2型糖尿病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慢性病管理项目。而在此之前,深圳已率先“抢跑”,构建起“社康早防早诊—区属医院救治—区域医疗中心攻坚”的三级防控体系,为基层医疗机构普及慢阻肺科普与筛查持续赋能。
12家社康获批慢阻肺健康管理建设单位
本次举办的研讨会与培训班,是深圳市医防融合呼吸内科学项目组2025年组织的第14期培训,全年累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约1300人,此次共有200多位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参与。课程涵盖吸入用药规范、运动与呼吸训练、住院患者肺康复管理、AI辅助慢阻肺诊断、慢阻肺健康服务规范等前沿内容,采用“理论授课+手把手实操”模式,确保学员能将知识直接应用于临床。
培训还邀请了国内呼吸领域权威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则广教授团队、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王凌伟教授等授课,为基层医护注入“专业动能”。
会上,龙岗区南联社康等12家社康中心获批慢阻肺健康管理建设单位,这是深圳慢阻肺病基层防治工作6年耕耘的“成果缩影”。其中,南联社康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它地处龙岗街道,服务覆盖17个自然村的15万人口,慢阻肺高危人群集中。早在2019年,深圳市卫健委推动“医院专家进社区”医防融合方案时,由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的呼吸内科学项目组,便将首站选在南联社康,组织专家驻点开展诊疗、业务指导与人才培训。
经过多年深耕,南联社康的肺功能筛查人次逐年提升。南联社康中心主任黄雪良表示,自2020年正式开展慢阻肺防治工作以来,社康已完成9000多份问卷筛查、4000多例肺功能检查,2024年已组织7场筛查活动,为千名检测异常居民建立慢病电子档案;同时搭建远程会诊系统,完善设备、药品与人员配备,实现与三甲医院呼吸专科的互联互通,形成“查得出、管得住”的基层慢病管理闭环。如今,南联社康还承担起“引领者”角色,指导其他社康开展筛查工作。
5G诊疗让专家“隔空问诊”
在深圳慢阻肺病防治工作中,深圳市医防融合呼吸内科学项目组是不可或缺的“先锋队”。成立5年来,团队坚持深入基层,覆盖全市范围: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每年对口指导1-2个区,每月固定两天到社康开展指导工作。
团队还创新推出全国首创的5G诊疗模式:每周五,专家团队通过5G远程会诊,让全市甚至130公里外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远程查房车配有专业听诊器,推到病床前,患者的呼吸声能清晰传输给专家。”王凌伟说,通过这种方式,团队可对患者进行分级管理,重症患者及时转至深圳市人民医院,大幅提升基层诊断效率。
此外,团队还为南联社康选派5名医护人员进修,赠送3台肺功能筛查仪。如今,南联社康每周二固定开展免费肺功能筛查,“居民已经知道,肺功能检查和量血压、测血糖一样重要——普通人一年查一次,高危人群半年查一次。”
警惕“呼吸小偷”,定期筛查是关键
“慢阻肺就像‘呼吸小偷’,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现往往已到晚期。”王凌伟教授介绍,慢阻肺是一种以长期咳嗽、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病情会逐渐加重,晚期患者甚至无法站立、行走,丧失生活质量。
哪些因素会诱发慢阻肺?王凌伟表示,吸烟是首要诱因,无论烟龄长短,烟草都会逐步损伤肺部,二手烟危害同样显著;其次是雾霾、废气、厨房油烟等环境因素;长期接触粉尘的人群也是高危群体。当身体出现四种信号时,需警惕慢阻肺:一是晨起频繁咳嗽,伴白色痰液,有时咳至胸口疼痛;二是轻微活动(如追公交、提菜篮)后便气喘;三是时常感到胸闷,仿佛胸口压着小石头;四是晚期出现消瘦、食欲不振、乏力,甚至说话都费力。
“慢阻肺可防可治,关键在‘早’。”王凌伟建议,首先,戒烟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即使烟龄30年,戒烟后肺部功能也能逐步改善;第二,减少接触“脏空气”,雾霾天戴口罩,厨房开油烟机并勤通风;第三,秋冬季节及时接种流感、肺炎疫苗,降低感冒风险;第四,坚持适度运动,如每天散步20分钟、打太极,增强肺功能;第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这是早期发现慢阻肺的关键。
“很多患者到医院时已至晚期,错失最佳干预时机。”王凌伟强调,肺功能检查操作简单,类似小时候的肺活量检测,通过吹气动作即可完成。“钟南山院士曾说,要像测血压、测血糖一样监测肺功能。普通人每年一次、高危人群半年一次,就能早发现、早治疗,有效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经济负担。”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