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非遗沙龙举行 邬建美以针为媒绣出东方文化自信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09-29 16:1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聚焦蜀绣、粤绣等更多非遗技艺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出海”从单一的商品输出,迈向文化内核传播的深度升级。其中,非遗湘绣近年来巡展世界多国,吸引了一大波海外粉丝。

9月27日,“湾厦1012·非遗沙龙”第2期“针渡重洋・湘绣的国际化传播”在深圳市湾厦艺术中心多功能厅举行,特邀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湘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邬建美担任主讲嘉宾。现场展出了曾亮相法国、新加坡等多国展会的《人与自然》《山中之王》,以及青铜器系列代表作《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作品,吸引逾百名刺绣爱好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到场。

“湾厦1012·非遗沙龙”由湾厦1012与百师园集团联合主办,结合工匠精神与在地化理念,探索“非遗传承+空间赋能+潮流破圈”的独特路径,为中华传统文脉传承注入年轻新势能,让非遗打破传统展示边界,走进当代生活场景。

本期沙龙将目光转向湘绣,特邀湘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邬建美坐镇。邬建美从业四十余年,不仅是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更获评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作品16次斩获国家级金奖(含4次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07年,《人与自然》实现湖南湘绣“山花奖”零的突破;2018年,《韩熙载夜宴图》入藏故宫博物院,填补了湖南当代湘绣被故宫收藏的空白。现场,她与观众深入梳理湘绣发展脉络,更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路:从初入行时对“绣好每一针”的深耕,到如今探索非遗出海的国际化传播新路径。

沙龙现场展出了十余件邬建美的亲绣湘绣珍品。《橡树》《国宝吉祥图》以自然、动物形象探索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司马光砸缸》《铁杆磨针》等作品将连环画融入绣面,用充满童趣的方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青铜器系列最为亮眼,不仅用近百种色阶绣线模拟金属光泽,以“掺针”“混针”等针法让兽面纹立体鲜活,更通过丝线颜色变化还原古鼎斑驳感。邬建美分享了该系列的创作初心,“希望将博物馆藏品及流落海外的青铜器,通过刺绣语言重新呈现,把它们带回大众视野”,“因为青铜器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希望最终实现“一件绣品,两大国宝”的跨界共鸣。

沙龙中,邬建美分享了湘绣出海的精彩故事。自2005年起,《人与自然》赴新加坡参展,同步开展45天刺绣现场表演,通过“作品陈列+技艺展演”的模式打破文化传递隔阂;2016年《山中之王》亮相意大利展览,凭借“严选材料、严控绣线”的精品标准,以湘绣独有的鬅毛针法勾勒虎眼神韵,还原毛发丝绒质感,收获海外专家及观众盛赞。

邬建美不仅致力于推动湘绣“走出去”,更积极投身公益教育事业:利用湘绣精品《竹韵》《母爱》的拍卖款项先后资助95名寒门学子,用非遗的温度为孩子们的求学路助力。谈及湘绣的传承与发展,她强调:“行业人士既要坚守传统,更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方能确保湘绣这一中国刺绣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邬建美风趣幽默的分享,引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强烈共鸣。

沙龙尾声,一位观众以即兴诗歌朗诵的形式送上敬意,诗中既赞美邬建美身上兼具湖南人的倔强风骨与灵动气质,也对其作品里闪耀的艺术之光赞不绝口。

接下来,“湾厦1012·非遗沙龙”的“绣”系列将陆续聚焦蜀绣、粤绣等更多非遗技艺,联合文化行业大师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汤山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