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陈致远 魏丹 剪辑:高驭哲
“时间就是生命!”
“深圳速度!”
近日,一场由深圳北站工作人员、现场路过的医护人员、120急救中心、公安等众多深圳人组成的急救队伍,15分钟内成功救助一名突发脑出血倒地的老年旅客,让“来了就是深圳人”具象化。患者女儿李女士写了一封长达5000字的信件表达她的感谢:“感恩深圳!感恩深圳人!”
紧急救援老年旅客事件发生于9月20日。9月28日,记者获悉,目前该旅客已从ICU转入普通病房,病情稳定。
深圳北站客运车间值班员罗敏回顾了救援全程。事发当天,她从对讲机里收到消息,一名老年旅客(李老先生)在A2出站口突然倒地。罗敏在赶赴现场途中已提前拨打120,并与急救中心保持实时沟通。
与此同时,A2出站口班长也同步联系急救,并组织前期处置。就在此时,两名刚出站的医护工作者主动上前,高声表明身份:“我们是医生!我们是医生!”罗敏立即邀请他们加入救援,发挥专业作用。
在急救现场的另一端,是急救中心的远程指导。罗敏介绍,急救中心通过视频远程观察患者情况,指导她判断呼吸状态。在发现旅客已无自主呼吸时,急救人员指导她立即使用AED。工作人员迅速取来设备,按语音提示贴放电极片、进行除颤与心肺复苏。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从发现患者到救护车抵达,全程不超过15分钟。
罗敏提到,患者下车时不慎将背包遗落在列车上,出站时一时着急,诱发了病情。车站工作人员随即联系列车车长,顺利将遗失包裹找回。
患者的女儿李女士回忆:“当时很慌,真的不知所措。”在救护车上她既焦急又难过,令她动容的是,北站工作人员一直妥善保管着父亲带给她的老家特产。在送院抢救、手术过程中,北站的工作人员始终陪伴左右,在医院帮她代跑手续,在她最无助时给予支持,为她鼓气。
当天傍晚,老人完成手术,脱离生命危险。李女士提到嗓子眼的心才稍稍放下。她说,父亲病发后,她专门去“补课”,得知父亲当时这种心脏骤停的情况在全国仅有0.8%的患者能无后遗症的恢复健康,这让她更加明白事发时的急救,为她父亲争取了多么宝贵的时间!她对所有参与救助的工作人员和爱心人士深表感谢,她由衷感谢现场伸出援手的深圳人,尤其是医护工作者,正是这些好心人关键时刻的“见义勇为”,帮助她父亲渡过这次难关。
对于此次救援,罗敏坦言,他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类似的危险情况不少,但如此圆满的结果并不多见。“旅客的康复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鼓励和肯定,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平时的演练与准备是有意义的。”
据悉,深圳北站此次高效救援,得益于长期构建的立体化应急管理体系。在人员方面,深圳北站每个班组配备79名职工,含4名值班员与3名班长,覆盖出站口、站台、候车室等关键区域。值班员与班长均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并定期参加红十字会专业培训。全班组具备AED使用及急救能力者达15名以上,值班员与班长作为“机动岗位”,可快速抵达现场支援。
设备保障方面,车站内共配置三台AED,分别位于候车室A19检票口、客运值班室及中间服务台,形成“三角布局”,确保任一区域均能快速取用。
此外,车站建立了清晰的应急流程与协作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现场人员通过对讲机第一时间上报,值班员统筹调度,确保信息畅通、响应同步,形成“发现-上报-支援-处置”闭环管理。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 二审 李璐 三审 汤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