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圳”式担当 ①|智微智能袁微微:从华强北“扫”出大市场,与深圳电子产业韧性共生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09-28 09:4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人物介绍:袁微微,深圳市智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EMBA2020级学员。199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深圳大学,亲历并深度参与了深圳电子产业从“三来一补”到自主研发,从华强北柜台走向全球供应链核心的完整历程。其创立的公司从最初的电子元器件贸易起步,逐步转型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聚焦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是深圳电子产业发展的典型缩影。

口述时间: 2025年7月9日

口述地点: 深圳市智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采写撰稿: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30年前,我与深圳的电子产业结缘,从加工贸易到自主研发,从一块主板到AI算力服务器,我带领着智微智能扎根深圳、专注前沿技术,最终登陆资本市场。扎根电子赛道多年来,我与这个充满韧性的行业同频生长,也在深圳找到了事业与人生的坚定坐标。


与电子结缘,开启华强北扫楼记

1990年,我拖着行李箱站在深圳大学校园门口,成为机械电子专业的一名新生,心中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当时的深圳,整日都在建设,四处热火朝天,我眼中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后来也成为了我发展事业的落脚地。

在大学期间,由于我父亲从事电子行业,他经常带着我去位于深圳华强北的赛格电子配套市场进货,一楼是一整层的小电子企业,二楼是夹层隔开的各类供应商,满满当当的各类电子元器件,让人眼花缭乱,我父亲经常一逛就是大半天,我也因此常常浸润在电子世界中。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一家销售电脑主机板和显示卡的公司当报关员,逐步熟悉了整个工厂流程,包括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整个链条。很快,我就转到了销售岗位,从内部岗位转到市场一线,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做电子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市场,只有弄清楚客户需要什么,产品怎么落地,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趁着外贸浪潮,24岁那年,我与先生决心一起出去创业,我们觉得在深圳这样一个创业氛围下,也许我们也能成为时代宠儿之一,我们在华强北附近租了一个10来平米的办公地,创办了智微智能的前身——深圳市杰微电子有限公司。从光驱、电影卡等电子贸易做起,开启了创业路。

作为初创者,最困难的肯定是客源,我们就用最笨的办法,一层一层扫楼,一家一家敲门,每天80%的时间是在找客户和跟客户沟通,从介绍产品到签订合作,逐步积累了许多客户资源,就这样推动公司逐步走上正轨。

现在想来,在大家都使用BB机,大众电脑只能用来做计算的时代,我们稳扎稳打,瞄准市场契机,通过我们的产品,让用户使用光驱看电影、听音乐,配上电影卡就能解压缩视频,推动电脑从 "纯计算" 到 "多媒体" 的跨越,也是一种别样的时代记忆。


敢闯敢试,抢占技术研发高地

做贸易虽然能赚钱,但我们总觉得不踏实。贸易就像 "中间人",货源、定价权都捏在别人手里,想长久发展,必须把技术和产品抓在自己手里。可转型哪有那么容易?上世纪 90 年代末,国内电子行业的底子太薄了。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上游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等高度依赖进口,下游的技术人才匮乏,这些都是企业走上自主研发创新之路的桎梏。于是,我们从内部团队开始革新,通过培养重点技术人员和工程师,逐步积累技术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还主动联系上游厂商,对接一些“散单”“急单”,积极寻找市场“间隙”,艰难生存。

1997年左右,我们决定紧盯自主研发,开始做主机板的自研,慢慢地再到显卡、PC等消费级终端,产品线和业务范围也越来越丰富。2011 年,我们成立智微智能,希望抓住国家数字化建设的浪潮,我们陆续推出了各类行业终端、服务器、交换机、工控设备等产品线,同步自建工厂,深拓数字化行业应用的同时,更将产品研发和生产牢牢抓到自己手上。

但这绝非一次简单的转型,从贸易向制造转型,是一条向技术要生产力的荆棘之路,从0到1建立起技术优势并非易事。最直接的问题是团队搭建,产品、研发和销售不能断层,需要目标一致、高效协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铁三角。我们当时的选择是由杰微的老员工承担研发和销售的重任,因为熟悉彼此,相互信任,产品开发则引进了一位懂行业懂应用懂客户需求的人才担任负责人。事实证明我们的铁三角在人员配置上没有错。

自智微智能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将工厂划分为“成本部门”而非“利润部门”,就是为了把控品质。在职能部门方面,研发技术人员占比超五成,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总营收近5%。“现在公司有很多工程师,都是从基础测试岗一点点培养和提拔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这样的企业才有生命力。”

智微智能从三四个人发展到现在仅研发技术团队就超400人的规模,从最初只能做简单贸易,到现在提供定制化服务器、算力运维等一体化产品与解决方案,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联网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正是始终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做好产品,用心服务,最终赢得了客户的认可,这也决定了我们企业的价值。我在电子设备这条赛道奋力奔跑了近三十年,常有人问我难不难?难,但没退路。你热爱这个行业,就只能想办法解决问题——缺技术就培养人,缺业务就跑市场,缺设备就自己建,没有捷径可走。


韧性生长,与深圳改革创新同频共振

成立十三年来,智微智能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公司市值一度突破150亿元,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2021年,我们正式创立自有品牌“智微工业”。打造一个立足中国、享誉全球的品牌,是我长期以来的梦想。我们选择了与客户没有竞争关系,并且与原有客户市场差异化较大的产品线,作为自有品牌的发力方向。在工作之余,我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和习惯,通过不断给自己“充电”,助力智微智能突破新的天花板。2020年,我入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这里的课程对我的战略决策质量和商业经营思路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企业层面,不断的学习能够让组织能力得到提升,构建进化动能,使团队的认知达到同频。我们在前两年就预判AI的发展趋势,及时启动全面拥抱AI的技术战略,布局了多条AI应用产品线。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会固步自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力也是生存力,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护城河,只有不断的提升认知,紧跟时代,才能不被淘汰。

2022年,智微智能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我们在深交所正式上市,标志着公司将以更规范的治理、更开放的姿态,链接全球资本市场,开始新的发展篇章。

上市3年来,我们的业务一直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智微智能实现营业收入19.47亿元,同比增长15.29%,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我们积极拓新布局,AI算力服务领域,智算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146.37%,也算是取得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回望过去,我认为我的创业史就像深圳电子行业的一个缩影,从最早来深圳时,和大家一样加工贸易,把深圳的电子产品卖到全国,再到搞研发、做制造,从“深圳组装”到 “深圳创造”,再到现在瞄准全球市场,把自主研发的产品推向世界。

深圳对我来说,不仅是创业安家的“第二故乡”,这里处处涌动的创新活力、新鲜事物和人才资源,更带给我的事业无限可能性。作为中国创新高地,深圳为扎根在此的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人才引进和激励、研发创新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深圳政府出台的多维度的政策体系使产业链密度建设非常快,其政策前瞻性以及一些关键举措,都让科技型的企业享受到了非常实在的帮助,让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深圳政府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从华强北的柜台走向全球,时代造就了智微智能。我们也已经启动“全面拥抱AI”战略升级——以前沿技术重构产品体系,让我们的AI解决方案真正赋能千行百业,为人类创造可持续价值。我也希望能带领员工们迎接更多新的美好未来,用持续的技术创新,反哺深圳这片充满韧性的创新热土。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