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余名本科生、2000余名研究生、毕业生70%以上扎根大湾区…… 办学23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哈工大“规格”练哈工大“功夫”,为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注入强劲人才动力。
学科交叉:碰撞“1+1>2”育人效能
“哈工大将深圳校区定位于‘创新成果培育的策源地、国际合作办学的示范区’,而深圳在电子信息产业、港澳交流合作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两者碰撞出‘1+1>2’的火花。” 谈及学院学科定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张霆廷教授清晰勾勒出教师团队的育人方向——以哈工大深厚的工科基础为“根”,以深圳的产业需求为“壤”,持续培养高质量的电子信息人才。
学院锚定国家重大需求与深圳产业优势,打造特色学科体系。顾术实教授将深空探测项目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算力卡上实践卫星通信技术;朱旭教授从《信号与系统》课程延伸至6G通感一体化,破解无人机网络干扰难题;高林教授、罗晶晶副教授则分别聚焦AI与通信融合、低空网联通信,以交叉课题培养学生应对复杂产业需求的能力。2016级本科生、博士生黎爱民便是受益者,从高数基础到空天领域科研,“厚基础+重战略”培养让他实现从热爱到应用的跨越。
校企协同: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企业是创新的主导,我们有深圳这样的产业沃土,就要让学生早一点接触真实的产业需求。”张霆廷说的这句话,正是学院教师团队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从与华为共建课程、人才培养体系,到与中兴、中移动开展重大专项攻关,学院搭起产教融合的“立交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让学生早触真实产业需求”是学院产教融合核心。与华为共建课程、和中兴等联合攻关,搭建起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的“立交桥”。教师团队创新教学模式:顾术实引入企业项目,高林以“揭榜挂帅”让学生参与真实课题。博士生杨榜曾陷入“技术崇拜”,设计的光纤传感技术成本高企,在导师点拨下调整为“插入式模组”,项目获国赛金奖还筹备创业,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突破。如今,学院形成“大一立项-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闭环,助力学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开放办学:培育全球竞争力人才
作为哈工大“国际合作办学示范区”,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拓宽学生视野。2025年与韩国汉阳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生超百人,打造“在地国际化”环境;与瑞典皇家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推行联合培养,每年数十名学生赴海外深造,学术型博士多能获经费参加国际会议。同时,深化港澳合作,与港澳高校共建实验室,选拔本科生赴香港科技大学“直博”,区域协同优势凸显。
学院既重学术培养,更注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性,为“学术大师、工程巨匠”等不同人才类型提供成长平台——罗晶晶陪学生耗时一年半攻克“手机操控无人机”难题,给予学生科研定力;校长深夜关怀数学建模参赛学生、高数老师手写板书的细节,让温暖浸润校园。更重要的是,教师以科研情怀点燃学生家国担当,杨榜的技术已应用于数据中心光网络监测,正拓展至海洋监测领域,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信息人才,是既有哈工大‘规格功夫’,又有深圳‘创新活力’的新时代建设者。”哈工大(深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用亮眼的育人答卷,传递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圳声音”——在协同中创新,在融合中成长,在开放中前行。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