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去了,雨还在下。
9月24日16时,深圳全市范围内解除“五停”措施。
看到这个公告,此前几天念叨着“谨防加沙”的深圳人默默松了一口气。
地铁开闸、马路上车辆渐次多了起来……城市的烟火气,刹那从四面八方冒出来,那些温暖与安心似乎从未离开。
“感谢大家在台风期间的配合与坚守,共同守护了城市的安全。”公告最后朴素的感谢,克制却动人。
“桦加沙”的肆虐风雨,像一面棱镜,将城市的气质和人性的光谱折射得格外清晰——脆弱混杂着坚韧,恐惧催生出勇气,防范的智慧与互助的善意,在极端环境中,非但没有割裂,反而交融演进,最终在对“安”的渴望、对“人”的关怀之中汇成涓涓暖流,成为对深圳人最好的褒奖。
地铁站里“深云包子铺”的店员们用纸袋一份份打包好包子,将这份暖心的午餐逐个送到了避险人员的手里。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紧”的坚守,换“松”的安心
在解除“五停”之前的一天内,宝安区沙井街道沙三社区党委书记胡利潮的备忘录里写满了工作:社区工作人员8支小分队,分片区挨个督促居民清理杂物;临街店铺玻璃门要用胶纸贴“米”字形防护,等等。
他的神经是绷紧的,一直到凌晨3时才冒着风雨回家休息。“社区有3.1万人,独居和孤寡老人就有85人。”他说,自己很难松懈下来。
工作人员的“紧”,为的是居民的“松”。
“呦,小李啊,你好。这饭钱怎么给啊?”24日一早,龙华街道上芬社区工作人员小李冒着风雨,给社区老人唐老伯送饭时,憨厚的老人笑着问。
“我们饭堂自己带过来的,没花钱。”小李回答。
“这么大的雨,你们路上没有淋湿吧?”唐老伯和小李拉起了家常,完全忽视了窗外呼啸的风雨。
最猛烈的台风,吹不散温暖的守护。
“我妻子的羊水破裂了!要马上生了!我可能要闯红灯了!”23日晚上9时,市民刘先生也曾神经紧绷,打电话给坪山交警大队求助,并马上开车载着临产的妻子赶往医院。
坪山交警大队坑梓中队交警队员黎明峰、杨继超、吴天炬、赖鹏立即响应,一边通过电话安抚家属,一边根据车辆位置飞速调控沿途信号灯,铁骑开路,开辟出一条畅通无阻的通道。
产妇当晚顺利诞下一名女婴。狂风暴雨中,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画上圆满句号。
深圳被台风裹挟,但对于这座城市,最坚固的堡垒,从来都并非钢筋水泥的建筑,而是人心筑起的堤岸。
是风雨再大,也不会让抢救的节奏慢半拍。23日傍晚6时30分,风裹着雨,把树枝抽得东倒西歪,东莞黄江79岁的阿婆被送到位于光明区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她不慎摔伤致多处骨折,需要紧急抢救。急症室内的空气是紧绷的,但急救动作有条不紊。阿婆的呼吸渐渐平稳,脱离了危险。
是见人有难,便毫不犹豫出手相救。24日早上10时,宝安排水公司水闸员工刘诚、邹志豪在巡查洪桥头水闸时,发现一名女子落水。此时,正是风力最大时,他们毫不犹豫冲过去,从水闸取下并甩出救生圈和救生绳进行紧急施救,随后协同迅速赶到的消防人员,10多分钟就成功将其施救至安全区域。
来自天津的王大姐曾焦虑无比。她从天津来到深圳求职,没想到遇到了台风“桦加沙”!24日早上,一脸懵的王大姐只能打电话给龙岗区龙城街道求助,工作人员冒着风雨开车将其接到,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并悉心照顾。
王大姐笑了。她的笑脸,映照的正是这个充满韧性的城市的两面:有些人的“紧”,为的是有些人的“松”。
大鹏办事处水头社区专门设立接待室,安抚前来避险的小朋友。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卷”的细致,筑“稳”的底气
腾讯总部大楼门口的吉祥物小企鹅,可能怎么都想不到,有一天被五花大绑成了“栓Q”。
和它一起被绑的,还有麦当劳叔叔、奶龙、戴珍珠耳环的猫,以及路边的垃圾桶等。正如一位网友所言,“面对台风,深圳啥也不说,只是默默地绑。”
绑住,是为了稳住。
比如,台风一来,车辆安全成为不少车主的心头之忧。大半夜怎么让车主睡个稳觉?龙华区民康社区的工作人员没闲着,对接辖区儿童医院等单位,协调开放了地下车库近300个闲置车位,并通知辖区居民。
“本来还在发愁台风天车子停在露天会被砸坏,现在心里踏实多了!”在儿童医院地下停车场入口,居民王先生竖起大拇指,他可以睡个稳觉了。
9月22日一早,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渔港岸边,渔民王东和同事将渔船吊到岸上。882艘渔船归港避风,渔民们的心也稳了。
除了稳,有网友说,防台风,从来没见过深圳这么“卷”——台风来的前几天,深圳修剪了2万棵树木,加固了13万棵!
即使有落网之“树”,也会被马上清除掉。24日上午11时,一棵10余米高的树木倒伏,拦住了春风高架西行方向的道路。接报后,罗湖区森林消防大队25人团队赶赴现场处置,1小时就恢复了该路段主干道畅通。
甚至,深圳房东防台风的方式都很“卷”。
“今明两天去外面开房住,房东补贴200元一晚,下月交房租你自行减掉就行。去朋友家住也行,补贴不变。”9月23日,租住在龙岗区坂田街道新雪社区上雪村的部分租户收到这样一条信息。
信息是房东曾先生发来的,租户们立刻回复表示会自行安排,一名租户还特意打电话致谢。“他们安全,我安心。这既是关心,也是责任。”曾先生说。
安心是稳,安全也是稳。而安全,不只在人们远离风暴中心,更在于知道在危急飘摇时,并非孤岛。
23日夜里11时,光明公安接报,光明区石围水库有人溺水!此时,雨砸在窗上像密集的鼓点。
报警的瞬间,应急响应机制启动了——巡逻警力往水库赶,120急救车往同一个方向奔。抵达现场时,落水男子在水库中挣扎,执勤警官邹留定没说话,脱掉上衣就跃进了水里,岸边的两名队友王建文、汤小平举着灯,一束光穿透雨幕照在水面上,给落水者希望。
从下水到把人托上岸,不到2分钟,众人便合力将溺水男子救上来抬上救护车。稍作休息之后,邹留定发现右脚破了皮,这成了他台风夜里最真实的“勋章”。
坂田街道杨美社区工作人员为此前转移安置至酒店的90岁老人送去爱心餐。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通讯员 洪燕娜 摄
不“躺平”的活力,彰显城市的韧性
深圳人从不甘于“躺平”,哪怕是在台风天,哪怕是4.5万人被安置在应急避险点,他们对这突如其来的闲暇,也要用好。
罗湖区草埔小学安置点内,校方还特地找来了书架上的100多本书籍,供有需要的工友们挑选、翻看。
福田体育公园应急避险点内,500余位安置在羽毛球馆的建筑工人们,不仅享受着宽敞、干净和整洁的环境,还能怡然地看起电影《哪吒》。
“没想到来避台风还能看到机器狗表演!”在荔园小学玮鹏校区校园里,一只机器狗成为“显眼包”与无人机的互动,引得众人驻足围观。
AI体检、K歌、打球、学习急救知识……能上的“手段”,深圳人都给上了。因台风而放下生计、放开家务的人们在避险点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医治……简洁的承诺,透着有力和温暖。
爱予者爱返。福田区南园街道的快递小哥在避险点帮助分配各种物资和食品;风雨前后报送树木倒伏等信息,变身“移动探头”。
“社区平时为我们做了很多暖心的事,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美团骑手李师傅心里想法很简单。
福田地铁枢纽避险点,为了让大家能够吃上热乎乎的饭,地铁站里的“深云包子铺”坚持正常开张,店里的师傅和服务员们晚上睡在站里,第二天一大早7时许就开始忙起来,到了中午,他们给避险市民免费送来了1000多个热腾腾的包子和豆浆。
原来,一座城市的强大,从不是无惧风雨,而是有人愿为你遮风挡雨。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即便风雨交加,依然选择紧握彼此的手。
台风过境,留下的不仅是气象数据的平复,更是深圳人骨子里“彼此照亮”的永恒注脚。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杨渝嘉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