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首个科普月与建校一周年的双重契机下,深圳理工大学以“科学无界,创想未来”为主题,开启科普周暨一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不仅为社会公众献上了一场兼具知识厚度、互动温度与思想深度的科学盛宴,也体现了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开放姿态与科普担当。
启动仪式:以科学为礼,践行开放办学理念
9月20日上午,深圳理工大学科普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深圳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慧表示,本次活动既是对全国科普月的积极响应,更是深圳理工大学以科学为礼、回馈社会、庆祝校庆的诚挚献礼。深圳理工大学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突破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围墙”,推动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构建无界创新网络。“我们坚信,大学不应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连接知识与社会、培育人才与服务发展的无边界平台。”
当天,“深圳理工大学文化科普宣讲团”正式成立。深圳市光明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王茹、深圳市科学技术馆科教研究部部长张向荣共同为首批宣讲团学生代表授旗。学生代表、2024级本科生刘予墨表示,“希望我们能成为一颗‘火种’,用我们的热情和行动,去点燃更多同学参与科普、热爱科学的激情。”
深圳科学技术馆带来“未来博士实验秀”,将科学化作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视听盛宴。课本中抽象的液氮符号,在舞台上变为飘逸的“液氮云”;“等离子炮”与“酒精炮”发射的瞬间,让观众感受到能量释放的强大威力;“粉尘爆炸”实验则直观地展现了安全原理。“人体充电”实验互动环节,14名学生上台亲身体验莱顿瓶的神奇作用,让静电原理从书本上的公式,变为真切的感官记忆。
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副教授刘畅为大家带来《“诺奖宠儿”揭秘睡眠脑调控》科普讲座。她邀请学生上台体验脑电波监测,直观呈现不同状态下的神经活动差异,再从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网络切入,引出如何利用相对简单的模式生物黑腹果蝇的大脑来理解睡眠调控的基本原理。
“睡眠节律的紊乱会损害学习记忆,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并诱发生理机能障碍。”她结合数据指出影响睡眠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从“节律/稳态调控”与“外在干预”双重维度给出建议,将诺奖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活智慧,为观众揭开了脑科学领域的神秘面纱。
公益讲座:从生活场景解读硬核科学
启动仪式后,两场面向公众的校园公益科普讲座接连开讲。
“我被皮皮虾打进了医院!”深圳理工大学党委组织宣传部科普与基础教育主管杨超博士以展示自己的诊断书作为开场。他结合自己被皮皮虾扎伤的真实经历,为大家科普海边“危险生物图鉴”——螳螂虾、芋螺、蓝环章鱼、僧帽水母……“赶海虽快乐,安全第一位!遇到这些海洋‘危险分子’,一定要绕着走!”为观众提供了实用的海边安全防护知识。
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杨智荣则在《追捕隐形凶手的疾病侦探》讲座中,化身“疾病侦探”,解读疾病防控的科学原理。他明确了疾病侦探需解答的“谁生病、为何生病、如何防治”三大核心问题,通过历史上霍乱暴发调查、吸烟与肺癌关联研究、坏血病防治等经典案例,阐释了“观察—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逻辑,呈现了一场“福尔摩斯式”的科学推理课。
“杨智荣教授的讲座太有意思了!他没讲枯燥的理论,反而把科学家破解疾病的过程,说成是心思细腻的侦探破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宝安区燕山学校八年级学生郑淑君说,“科学也可以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充满智慧的‘破案故事’。我也想像这些科学家一样,用细致和坚持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宝安区燕山学校八年级学生黄皓在听完讲座后表示,自己懂了科学是咋回事儿,以后也要带着积极的心态学科学,让科学思想像小雨滴一样,滋润脑子。
校园打卡:感悟新型研究型大学精神基因
与主会场活动同步,“一周年·七星之旅”校园科普点打卡集章活动同步开展,让深圳理工大学校园变身“科学大课堂”。
学校精心遴选七个科普点,构成一幅融合文化底蕴与科技活力的立体画卷:学校展厅内,办学理念与发展愿景勾勒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蓝图;“科学人生百年”展区中,历代科学家的事迹,诉说着“求真创新”的精神传承;曙光书院“科学家精神”和袁庚书院的“特区精神”诠释学校精神基因;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前沿成果,展示着科技赋能未来的强劲脉搏;生态旱溪与“袁小田”则践行着绿色理念与科农融合的探索……参与者手持“一周年科普之旅折页”穿梭于各个打卡点,在集章过程中近距离感受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科技活力。
据悉,科普周系列活动是深圳理工大学践行“无边界大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旨在打破高校与社会的壁垒,构建起“科研—科普—应用”的闭环,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培育青少年创新思维注入持久动力。未来一周,深圳理工大学还将推出科技馆专场、科学电影放映等系列活动,播下更多科学的火种。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