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者说:澳门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多重角色

冯翠
09-21 09:59
摘要

《抗战中的澳门》 冯翠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5年8月版

一座城市的命运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位置、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地理位置固定不移,内部结构相对保持稳定,时代背景的风云变幻成为一座城市命运流转的主要因素,也是引起其内部结构以及区域优势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近代西方对外殖民扩张中,因葡萄牙的殖民以及管治,澳门从一个地处珠江入海口的小渔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沿海城市乃至东南亚的著名港口,连通东西,贸易发达。在日本对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发动侵略战争时,澳门的命运亦与这场战争休戚相关。因葡萄牙的中立国地位,澳门保有“中立”之名分,一度成为本区域内少有的几个未被日军占领的港口城市之一。

澳门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位独特,成为战时中国的筹赈埠、各籍难民的避难所、各方物资的中转站以及远东的情报中心。战争开始阶段,因为“中立”的地位,澳门许多行业得到发展。但随着战事的进行,难民涌入,以及日军监控封锁,给整个澳门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粮食、柴炭、果蔬等基本物资供不应求,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饥荒与死亡。因此,澳门并没有因葡萄牙“中立”,而在战争中免于伤害。

有人称澳门为“日军魔掌上的孤儿”,亦有人称它为“战争中的绿洲”,而这些称谓的由来,皆源自这座城市在战时境遇下所发挥的作用。本书对澳门在抗日战争期间“筹赈埠”的身份进行了着重呈现:日本自侵占东北开始,逐渐向南蚕食。抗战前期南方成为中国抗战救国的大后方,澳门则成为各方筹集抗战救国经费的侨埠。澳门人民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有感于国难,掀起“救灾救国”的热潮,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筹款、慰劳、支援前线等活动。自1931年11月民众在内港对岸中山湾仔成立“筹赈兵灾慈善会”始,至1941年冬澳门四界救灾会会务停顿,澳门同胞持续向内地捐输慰问近10年。

为了维持“中立”,澳葡政府对澳门人民支援抗战活动十分忌讳,澳门人便称其为“赈难运动”。可以说,澳门上下各界民众均投入到这一运动中,人们以各种方式捐献,表达拳拳爱国之心,可谓战时世界华人社会中最广泛、最生动的全民动员。澳门人民不仅为祖国抗战筹款、筹物,还派员赴内地开展慰问、劳军以及战地服务,澳门不啻为名副其实的筹赈埠。

对数量庞大的难民,澳门也成为“避难所”。其中,华人团体是救济同胞的主要力量,除传统的镜湖医院慈善会、同善堂之外,怡兴堂、平粥会、赈饥会等慈善机构也应运而生,澳门中华妇女会、佛教功德林等团体也加入救济难民和贫民的事业中。他们不但举办粥场施赈,还承担政府“以工代赈”等救济事业。如果说筹赈救国动员了澳门华人各界力量,那么慈善救济则牵动了整个澳门各界,各方力量均投身其中,为战时的贫难者带去一丝生存的希望。

从葡萄牙选择“中立”始,澳门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历史轨迹,这座城市在抗战期间的角色包括了筹赈埠、避难所、谍报港、中转站、庇护处……澳门的命运与澳葡政府、中西社会各界随着战事的推进,依据环境的变迁所作出的抉择密切相关,而各方势力、历史个体又都带着各自的目的涌入澳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相,本书正是为呈现战时澳门的复杂历史和多元面相所做的一些尝试。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