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田沁鑫携老舍“平民史诗”经典话剧《四世同堂》登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09-17 22:4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磅之作。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磅之作——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话剧《四世同堂》将于 9月19日至20日登陆广州大剧院。这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平民史诗”,再现老舍笔下抗战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的悲欢离合。此次亮相广州,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四世同堂》导演田沁鑫,携主演段奕宏、邢佳栋多维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以舞台演出、艺术讲堂、主创见面会三重形式,“解锁”经典改编的艺术密码,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注入深厚历史底蕴与美学力量。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自认为“最长、也可能最好”的作品,更被文学界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其文学厚度、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或可超越《茶馆》《骆驼祥子》等经典,成为 “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该小说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背景,透过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冠家、钱家三户人家的命运沉浮,既刻画普通民众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坚守,更凝聚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屈的精神底色。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一声炮响,拉开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也彻底打乱北平城里小羊圈胡同平静的生活。乱世之下,勤劳本分的城市平民的生活每况愈下:拉车的小崔、唱戏做票友的小文夫妇、热心的李四爷、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程长顺……他们的遭际各有不同,却都在逐渐丧失着最基本的尊严与希望。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钱诗人受到战乱的波及家破人亡,而这却促使钱默吟抛弃知识分子的懦弱慵懒,成为一个铮铮铁骨的斗士。

与之恰成对比的,是那些借乱世上位的投机分子。冠晓荷大赤包夫妇就是这其中活得精彩滋润的一对,而这并没有得到冠家其余成员的认可,祁家是小羊圈胡同最本分平和的人家。面对变乱,家庭成员也凸现出迥异的派别立场。祁老爷子的三孙瑞全离家抗日音信全无;次孙瑞丰在妻子的怂恿下在伪政府中谋到美差;长孙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他在“尽孝”与“尽忠”之间因不能两全而徘徊,挣扎着,同贤妻韵梅维持着一家老小生计。祁老爷子能否守住四世同堂的理想、能否过上八十大寿,成为他人生最后的悬念……

自2010年首演以来,这部话剧便以“活的北平浮世绘”姿态惊艳舞台。田沁鑫以“新现实主义”手法,将半个多世纪前的小羊圈胡同完整“搬”上舞台,院落、胡同与室内场景交织互动,民国服饰、老北京民俗的细节还原,构建出沉浸式的历史现场。一幅八年抗战中北京人民艰难、忍耐、抗争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立体化还原民国北京人的衣、食、住、行,讲述中国故事特有的文化立场。

2010年10月底,话剧《四世同堂》在台湾中山纪念馆轰动首演,座无虚席的观众被《四世同堂》中展现的“老北京文化风情及时代下人性”打动,感慨“看到活的历史”,开“大陆话剧台湾首演”先河。2011年1月,话剧《四世同堂》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为让观众一进剧场就感受到浓郁“北京味儿”,主办方将老北京庙会部分摊位布置在剧场前厅。该场演出集结国家话剧院优秀表演艺术家雷恪生、孙红雷、黄磊(特约)、朱媛媛、辛柏青、秦海璐、陶虹、殷桃、邢佳栋等九位明星,群星璀璨程度,话剧舞台几乎从不曾有。

2013年12月29日,为庆祝中国国家话剧院组建12周年,话剧《四世同堂》来到人民大会堂,演出现场迎来6000名观众,创下话剧单场观众人数记录和话剧单场票房最高记录。2022年1月,《四世同堂》在国家话剧院剧场迎来第300场纪念演出,现场依旧座无虚席、雷声雷动。截至目前,该剧已巡演70余座城市,演出近400场,吸引30余万观众,更斩获文华奖 、金狮奖、梅花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它已不是一部单纯的舞台作品,而是跨越地域、穿透时光的“民族记忆载体”,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观众,都能从中触摸民族精神的共通内核。

老舍长子、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曾表示,“该有的都有了!这个戏站住了,没问题!人物没缺、情节没缺,舞台调度好,演员演的好,导演导得好。”

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曾说,“多媒体的方式未曾在其它舞台剧中见过,很是炫彩夺目,演员的表演,比在影视剧中更收放自如,导演的手法也很新颖,愿出更多精品。”

在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看来,“掌声,非常非常实在的来自心中。”

著名演员刘德华作为话剧《四世同堂》赴港演出引进人,也曾赞誉:“知道这部舞台剧巡演内地、台湾都叫好,去年就听说有意来港演出,打定主意会去观赏支持,没想到竟可撮合成合作的机会,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大美事,有种跟舞台剧重拾未了缘的感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这部作品的舞台呈现更具历史分量。值得一提的是,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广州大剧院还将联合中国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剧组、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共同举办纪念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该活动将以“艺术+文物”的双重维度解读抗战记忆:《四世同堂》以舞台艺术再现沦陷区民众的抗争精神,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策划的《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览,则通过二十余件日记、相册、战争实物及四百余张历史照片,还原日军轰炸广州的惨烈瞬间,以及中大师生在战火中播迁校址、守护中华文脉的文艺抗战历程。真实文物与舞台艺术的碰撞,将从北平到广州、从个体命运到集体记忆,多维度凸显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让“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生根。

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期间,田沁鑫将以“创作者”、“研究者”、“分享者”三重身份,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深度文化滋养。作为本届艺术节的核心活动之一,9月17日至18日集中举办的4场艺术讲堂聚焦全国舞台创作热点,而其中田沁鑫的两场分享,恰是传统与当代、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9月17日,她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讲堂发表主旨演讲,为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作与城市发展的双向赋能提供思路;9月18 日,她以《中国式演剧观漫谈》为题的讲座,将从儒释道三家思想合流的文化根脉切入,梳理中国演剧从先秦优伶到清代京剧的流变,解读“以歌舞演故事”“似是而非”的中国戏剧美学,为粤港澳大湾区观众打开理解传统戏剧精神的窗口,也为本届艺术节注入深厚的传统美学滋养。

在艺术讲堂之外,9月19日,她更将与段奕宏、邢佳栋一同亮相《四世同堂》主创主演见面会,围绕经典改编、角色塑造、创作幕后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度分享。从解读文艺与城市的关系,到溯源中国戏剧美学,再到分享具体作品的创作幕后,田沁鑫的多维参与,本质上是一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实践——她以《四世同堂》为纽带,让老舍文字中的北平记忆与岭南文化碰撞,让中国传统演剧观与当代艺术生态对话,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注入“守正创新”的深层内涵。

“将85万字的原著压缩成两三万字的话剧剧本,一开始对我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里面有旧派北京人、新派北京人、正派北京人和城市平民,通过《四世同堂》,可以看到他们琳琅地活在民国北平,一直坚持到八年抗战的结束。”田沁鑫表示,“剧组和老舍先生的这部同名小说结下了好缘分,我这个北京人充满了感激。我爱北京,爱看《四世同堂》,爱为《四世同堂》努力的所有演职人员和参与者、亲历者,更爱一直陪伴我们走到今天的观众。”

从舞台上的北平往事,到讲堂中的艺术生态探讨,《四世同堂》既延续着老舍文字中“值得每一代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中连接传统与当代、北方与南方的精神纽带。无论是走进剧场感受舞台魅力,还是参与讲堂聆听艺术思考,或是奔赴见面会与名家面对面,观众都将在这场“经典之旅”,中,触摸民族记忆的温度,见证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这既是《四世同堂》的魅力,更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让经典活起来、让文化传下去”的深层意义。

(广州大剧院和剧组供图)

编辑 李璐 审读 杨渝嘉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