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边到天边:粤疆两地作家在阿勒泰探索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梁宝星
09-16 18:0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阿勒泰——花城文学周”系列活动之“从海边到天边——粤疆两地作者交流会”在新疆阿勒泰举行。本次活动汇聚来自新疆和大湾区的代表作家,包括王族、朱山坡、申霞艳、王威廉、陈崇正、黄灯、别鸣、何常在、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赢春伊、巴燕·塔斯肯、王瑛、温雄珍、章新宏、苏烛等。

与会作家围绕地域经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展开深入讨论,从多个角度探讨边地经验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广东的“精致美”与新疆的辽阔互补,能够创作出更好的文学。

来自新疆的王族首先分享距离带来的认知,差异。“从乌鲁木齐飞广州需要4个小时,飞北京也将近4个小时。这种遥远的距离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性认知。”他对比新疆与广东截然不同的地理体验,“在新疆,早上出发时车窗外的那座雪山,到了下午一扭头还是那座雪山,感觉没有走。因为天山两千多公里的绵延,让我们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需要行驶近1000公里。”地理差异构成作家不同的认知角度,边疆文化与岭南文化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

非虚构作家黄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这一观点。她认为在拥挤的城市,50公里就算远距离,生活节奏完全不同。她提出,对一个作家来说,精神领地和地域领地是对应的,就如李娟不会离开新疆,迟子建不会离开东北。朱山坡则认为把花城文学周搬到美丽的阿勒泰举办,本身就是非常有创意、大胆的伟大构想,体现花城的先锋性、胸怀和格局,这也是遥远距离创造的文学情怀。

具有跨地域生活经验的作家分享不同文化背景对创作的影响。阿依努尔分享她的特殊经历,她表示自己是新疆人,在广东肇庆度过四年高中生活,那段时光塑造了她的人生观念。她讲述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乘坐78个小时的火车是在奔向更光明的前程。来自河北的网络作家何常在分享他对广东文化的观察,认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城市,这种对地域的强烈热爱形成为文化传承,但也可能造成某种固守。

巴燕作为阿勒泰人,在广州念书生活5年,《克兰河畔》这本书很大部分都是在广州写的。在广州写新疆,最后回到广州出版,他认为是缘分。

陈崇正从潮汕视角谈写作,认为在南方写作自带难度,闷热、潮湿消耗作家的耐力,而阿勒泰的辽阔孕育当地作家的胸怀和陈述大地上的故事的语言。

王威廉谈到人类一直在进行全球化进程,他以自身经验提出超空间的观点,认为新疆的辽阔是一种超空间,人在超空间里奔波多日都走不出去。他认为超空间最终会被克服,随着科技的进步,跨越空间将极大缩小地域距离,减少地域差异。

别鸣的家乡在长江三峡,两位历史名人与新疆有深厚渊源。一个是屈原,他在楚辞中对昆仑山、流沙等西域地理元素有着浪漫的描绘,为中原构建最早的新疆地理图景。另一个是王昭君,她是民族团结的使者,昭君出塞促进民族友好交流。跨空间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

赢春衣的《遥远的阿合别勒》一书蕴含的人类普遍情感,以及关于家园开拓、追求和奋斗的深刻故事,她认为正是地域文化差异才让这部作品得以诞生。

新大众文艺代表作家在活动中畅谈个人的生活经验。其中瑛子深情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她最近创作《清洁女工笔记》,分享做清洁工时观察到的广东生活。温雄珍介绍自己的诗集《炭火上的安居》,从烧烤架上写生活。章新宏是一名体育老师,十几年间写作许多文章,被东莞文联发现推荐给花城出版社,得以出版,让体育老师也变成有著作的人。

苏烛认为,“所有写作者都是未曾谋面的亲人,语言是共有的血统。”他提出,无论是新大众文艺还是素人写作,本质上强调的是经验的真诚,对世界感知的切身体会。

本次文学交流会通过对地域经验与文学创作关系的深入探讨,反映出地方经验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从海边到天边的文学对话,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文学视野的拓展,展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与活力。

(花城出版社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梁宝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