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建设者风采录|深圳报业集团员工孙影:她用二十年公益奉献回应大山深处的呼唤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09-15 21:0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贵州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一位来自深圳的姑娘用近二十载光阴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支教故事。她叫孙影,从2006年第一次踏上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土地开始,便将青春无悔地奉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从普通支教志愿者到公益项目领路人,她以师者仁心为灯,以公益信念为火,照亮了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与成长未来。

从都市白领到深山教师

2006年夏天,26岁的孙影在深圳有着稳定的IT工作。当《深圳商报》上“募师支教” 志愿者招募的消息映入眼帘时,她深埋心底的教师梦被瞬间唤醒。经过层层选拔,孙影从百余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背起行囊远赴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大方县,在全县条件最艰苦的大水乡鞍山小学开启了支教生涯。

破旧的校舍、匮乏的教具、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让初到山区的孙影既心酸又深受震撼。正是这些纯粹的眼神,支撑着她逐一克服了水土不服、语言障碍、生活不便等困难,全身心投入山区教学。首批支教任务结束后,其他老师陆续返程,而在学生们期盼中,孙影决定留下。第二次支教期满时,她本已做好告别准备,可孩子们每天打来的电话里那句“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总让她夜里辗转难眠。最终,这份牵挂让她一留再留,接连参与了第三、第四批支教行动。

从三尺讲台到公益“中介”

在支教中,孙影发现比课堂教学更迫切的,是帮助孩子们缓解家庭生活困境。于是,2008年起,孙影的角色悄然转变。她在教学之余徒步上千公里,翻山越岭走访贫困家庭,将调查到的一手信息发布到网络,在爱心人士与山区需求间架起桥梁。贵州山区支教助学期间,通过她的牵线搭桥,600多名贫困生获得资助。这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2010年的“生死营救”:得知贫困学生朱荣富患白血病无钱医治,她连夜联系媒体动员捐款,45万善款让孩子成功接受骨髓移植,重获新生。

“我只是在求助者和施助者之间搭了座桥,真正的温暖来自无数颗爱心。”孙影说。这些经历让她逐渐从支教老师转型为专业公益人,探索出志愿服务职业化的新路径。

从公益“中介”到“最美女监工”

“不能让孩子们在危房里读书!”看到摇摇欲坠的校舍,孙影萌生了建学校的念头。2007年,她联动深圳媒体与爱心企业,促成鞍山希望小学开工建设,从设计图纸到建材采购,孙影全程把关,跑遍建材市场比价,盯着施工队严控质量,被捐助方笑称为“最美女监工”。新教学楼落成那天,180多个孩子第一次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眼里闪烁着光彩。

2008年至2010年,孙影参与推动深惠茶友希望小学、金城宝希望小学、春澜希望小学陆续建成投用。这些学校不仅有新校舍,还为优秀师生和校园大型活动设立了奖励基金,让关爱在校园里持续滋长。记者了解到,在孙影的支教生涯中,她联动社会力量在贵州捐建和筹建8所希望小学。

从个人奉献到平台赋能

在支教的日子里,孙影每月2000元的生活补贴,除了必要开支,几乎全部用在了资助贫困学生身上。2009年,深圳报业集团破格录用她到集团工作,可她始终放不下大方县的志愿服务项目,停薪留职回到贵州。为保证公益纯粹性,她拒绝在管理的公益项目中领取任何酬劳和补贴,生活全靠家人资助和微薄积蓄。即便如此,孙影仍然坚持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这份不计回报的坚守,深深打动了身边人。

2010年,深圳报业集团为她解决迁户、社保等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同年,“孙影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孙影开始以平台化思维整合各方资源,持续为山区学生提供各类爱心物资,改善他们的学习成长环境。2011年,基于在贵州山区走访时的亲身经历——许多孩子因家中没有书桌,只能趴在板凳上、灶台边写作业,工作室发起了“爱心小书桌”项目,采用“每捐120元即为一名山区孩子定制一套书桌”的精准援助模式,至今已筹集善款200余万元,累计向贵州、江西、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的山区学校送去了3万套书桌。

今年,“爱心小书桌”项目的爱心足迹继续延伸、跨越山河,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新星小学,到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谢坝仡佬族苗族乡中心学校,又有400余套崭新的书桌成为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好伙伴”。

“孙影创新工作室”先后获评“2018年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示范点”“2021年第五批深圳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孙影个人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称号。一项项荣誉背后,是她青丝染霜的坚守,更是爱与希望在群山间的传递与生长。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