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进实验室,深圳理工“逆天”操作刷新高校科研起跑线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09-15 17:4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实验室里,第一次面对庞大的手套箱,深圳理工大学大一学生袁鸣谦同学皱了皱眉——由于硫化物在空气中水解会产生有毒的硫化氢气体,还会破坏电解质材料,因此所有操作都要在隔绝空气的手套箱中完成。厚重的手套让他的动作显得生涩又笨拙,可正是这种看似笨拙的重复,引领袁鸣谦慢慢迈入了科研大门……

“大一进实验室”在深圳理工大学不是口号,而是一项制度,更是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理工以“逆天”操作刷新高校科研起跑线,事实证明,创校后的首批学生——2024级本科生,已在一年时间里交出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袁鸣谦如今已经能娴熟使用手套箱操作

“4+1”轮转:先尝后选锁定专业

深圳理工大学2024年获教育部批复设立,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创建之初,创校校长樊建平就向外界介绍:“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不是建立时间的‘新’,而是发展模式的‘新’,发展内涵的‘新’。”

其中,学生培养模式之“新”备受外界关注。该校实行“分轨培养”教学体系:高考录取统一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入学即让学生在六个不同方向的实验室轮转。每周4天上课、1天科研实践,形成“4+1”培养节奏,大二开放所有专业供学生自主选择,目前可选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神经科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

“经过一年轮转,我发现自己更擅长通过主动思考与逻辑推导解决复杂问题,逐渐清晰了个人能力与专业兴趣的交集。”2024级本科生陈敬之介绍,自己先后在神经科学实验室观察脑电信号分析,在生物技术平台学习基因测序数据处理,在计算机课题组尝试算法模型搭建与优化……大二选择专业时,坚定地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核心方向。

回顾这一年,陈敬之说:“我不再只是‘听讲’的人,而是真正参与推进一件事的人。回头看,深圳理工给我的不只是一个‘实验室位子’,更是一套‘科研-学习-生活’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陈敬之选择暑假留校,跟随计算机专业导师扎进了一个AI项目里

“泡”实验室:双线实战快速成长

“在这里,我们有超过20%的时间在重点实验室里,其实这个数字还有点保守——4天课外,另外3天同学们几乎都‘泡’在实验室,暑期很多同学干脆没回家。”这个暑假,即将升入大二的袁鸣谦就留在了实验室:6月底至8月末,他在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大伟的课题组里,同时参与了全固态硫化物电池、“AI+材料”两个研究领域的“双线实战”。

“组会上,我了解到电解质材料的前沿动态,第一次意识到‘材料+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正悄然掀起革新;论文分享会上,我学会了如何读懂一篇论文——不止看表面,更要深究逻辑与层次;闲暇时,我还读了几篇硫化物电解质综述,原本陌生的概念渐渐在脑海中串联成清晰脉络……”8月中旬,袁鸣谦担任队长,与同学组队参加第十四届“华港杯”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已顺利提交项目设计与申报书。

实验室里的袁鸣谦逐渐找到了做科研的感觉

赢得“国赛”:动漫迷升级开发者

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2024级本科生杨晓东与团队凭借“AI漫画助手”项目从省赛一等奖冲上国赛二等奖的领奖台。他介绍,自己和队友都是动漫迷,最初只是想用文生图模型生成连环漫画;进入国赛后,大家意识到必须把“实验室雏形”打磨成可落地的成熟应用。

杨晓东介绍,初代虚拟桌宠,没有对话窗口,控制台全是调试信息

国赛虚拟桌宠,ui优化,接入大语言模型,画面和动作更加连贯

初代虚拟桌宠没有对话窗口,控制台全是调试信息,于是,他们重启Dify平台,恶补Python的UI编排与Web开发,全力推进产品迭代……“指导老师、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助理教授韩瑞泽总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如今,我已从跟着论文复现代码,进阶到自主设计模型架构、标注样本,不仅摸清了项目开发全流程,更学会了从容应对——预算不够就换思路,模型不行就反复测试,办法总比困难多。”

记者了解到,比赛结束后项目并未停止,该团队正探索通过人体关键点检测提升动漫角色动作精准度。“我已不再是只懂动漫的大一学生,而是以开发者的身份站在了数字经济的浪潮里。”杨晓东回忆,国赛答辩后去长白山天池,山顶晴空万里、碧波如镜,“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科研恰如这座火山湖泊——湖面万顷澄明,看似寂然无声,却在幽深处潜伏着下一次喷薄的动能。”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