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是差生’到‘我能行’,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通关钥匙”,在蛇口围仔社区儿童主任黄茗的话语里,满是对孩子的期许,也道出了从事儿童主任工作的经验和感慨。半年来,她用耐心与专业,让从沉迷手机游戏、厌学叛逆、让父母心力交瘁的流动儿童小伟彻底“蜕变”,到如今不仅考试顺利合格,还主动帮邻居小妹妹辅导数学题,重新找回了自信与方向。
筑起儿童权益保护基层防线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儿童结构复杂,存在一定数量的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而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往往又面临着信息分散、帮扶链条断裂等问题。这些儿童离开原户籍地,随父母来深,在很多方面可能不适应,部分儿童更面临监护能力不足、心理健康关爱不足、城市和社区融入困难等问题;困境儿童更因为自身或家庭因素,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生理、心理困难,需要社会力量的特殊关爱和精准帮扶。
在基层儿童服务中,黄茗发现,流动儿童群体常面临多重成长难题,单亲、重病家庭经济压力大,城中村的双职工家庭多为中下收入水平,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忽视。城中村部分孩子缺乏情绪疏导渠道,抗挫折能力较弱,亲子陪伴少,在政策福利获取上也存在“信息差”。这些问题,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绊脚石。
记者从深圳市民政局了解到,为了让有需要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持续、精准的守护,筑牢儿童权益保护基层防线,深圳设有“深圳市民政儿童福利综合管理系统”,对困境儿童“一人一档”纳入专门数据库管理,及时对困境儿童的动态进行关注。
此外,当前深圳已构建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儿童关爱保护网络,在市一级单独设立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0个区均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全市共设立74家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目前,全市共有74名街道儿童督导员和806名社区儿童主任,实现全市街道和社区100%配置。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从小在深圳蛇口长大的黄茗,大学毕业后回到蛇口投身社区工作,更成为了一名在社区孩子群里颇有人气的儿童主任。黄茗始终以优势视角开展专业赋能服务,她将社会工作方法融入实践,从最初的“四点半课堂”和兴趣活动起步,逐步构建起涵盖心理辅导、历奇辅导、抗逆力培养、家庭教育支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联动多方力量为流动儿童织密守护网。
为了给孩子们搭建成长平台,黄茗曾在社区开展“阳光相伴,逆风飞翔”抗逆力提升计划,用“信任背摔”“情绪树洞”等体验式游戏,帮助青少年学会团结合作、应对挫折;同时,社区依托民生微实事和社会资源等开展多元的青少年服务,如兴趣班、外出研学、亲子露营等,让城中村的孩子也能拓宽眼界、接触多元资源。
谈及小伟的转变,黄茗坦言,最初并未急于说教,而是静静陪伴,倾听他分享游戏里的通关秘籍,慢慢走进他的内心。“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我们做的就是用温暖托举他们,帮他们照亮前行的路。”如今,在围仔社区,越来越多像小伟一样的流动儿童,正在关爱与陪伴中稳步成长,也让儿童主任的工作意义更加具象化。
“儿童主任他们日常不仅要熟练核查辖区未成年人信息,及时处理户籍困境未成年人信息不全等问题,还要应对突发状况,救助疑似流浪未成年人,帮助有困难学龄儿童解决户口和入学问题等。”深圳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核实困境儿童的监护情况,到协调入学、医疗等资源,再到跟进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在深圳这样人口流动频繁、家庭结构多元的城市,儿童主任的存在能助力消除服务盲区,力争让每一个孩子,无论户籍、境遇都能在家门口获得持续、精准的守护。
作为深圳对流动儿童、困境儿童有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践行者,扎根在深圳各社区基层一线的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直面着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的复杂需求,他们如同城市角落里的温暖火种,默默守护着儿童的成长。
科技赋能,让帮扶更精准
今年5月,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未保中心)新上线了8个菜单式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涵盖心理帮扶、精神文化支持、特殊群体关爱、城市融入、监护支持、安全教育等六大类专业化支持服务。
“菜单式服务是指基层儿童工作者可根据儿童具体困境与需求,像在餐厅点菜般便捷地选择服务项目,通过‘一键’操作,选送儿童所需服务到家、到社区、到学校,以服务分层分类的精准递送,高效回应儿童成长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未保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以“需求导向-精准匹配-分级递送”为核心逻辑,通过“资源集成平台化、服务供给精准化、过程管理数字化”的路径,系统性激活儿童成长内生动力与社会支持网络。
据悉,菜单式儿童关爱服务项目自2024年6月起上架,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34个子服务项目在深圳落地实施,开展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抗逆力培养、家庭教育方法指导、科学探究实践、全方位安全教育、亲子沟通技巧优化;开展活动近1000场,直接服务儿童及其家庭超13000人次,受益超50000人次;9个以个案服务为重点的项目,累计开展139次服务。
此外,近年来深圳以科技赋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推出的未成年人保护个案管理系统对接多个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已处理近20万条儿童保护相关数据,为600余名困境儿童提供个案管理服务。在兜底保障方面,今年6月,深圳上调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256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2700元,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标准居全省前列。此外,深圳还通过“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雏鹰展翅计划”等众多公益项目,为孤儿、低收入家庭学子提供助学金。
在多管齐下的努力下,深圳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方面成绩斐然,切实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份守护不仅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生动实践,更让每个孩子无论户籍、境遇,都能平等享有安全保障与成长机遇。从制度兜底到科技赋能,从专业服务到社会协同,深圳正以持续创新的保护实践,为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深圳样本”,也为城市未来培育着更具安全感、幸福感的成长土壤。
编辑 林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