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时评 | 风洞轰鸣声是低空经济腾飞序曲

龙华新闻评论员 宋彪
08:05

宝安日报

深圳报业集团旗下唯一一份县市区域报

摘要

龙华风洞的轰鸣声是深圳低空经济腾飞的序曲

在龙华区丹霞路1号的深思实验室内,一座直径18米的巨型风洞装置正以“呼风唤雨”之势,模拟着城市低空的复杂气象。这是全球首个面向低空经济的三维多物理场耦合引导风洞,它的启用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深圳在全国低空经济竞争中从跟跑到领跑的标志性事件。

当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图穿透城市天际线时,这座风洞正在为它们划定安全边界。这意味着,深圳首次拥有了为低空飞行器提供气象考场的能力,也为中国低空经济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坚实的跑道。

龙华风洞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突破本身,更在于其对产业链的赋能作用。它让测试周期从数周缩短至72小时,成本下降80%,为企业提供了可重复、可控制的测试基准。从适航审定到设计迭代,从保险风险评估到运营场景开拓,风洞正在成为低空经济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值得注意的是,以风洞为中心,龙华区已在5公里半径内集聚了50余家低空企业,形成“研发-测试-应用”闭环。这种“实验室+产业+资本”的集群模式,正是深圳低空经济能够快速崛起的深层原因。自去年9月投用以来,引导风洞已为美团科技、广电计量检测集团、丰翼科技、深圳海关等单位提供小微型飞行器的研发测试服务。深思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军介绍,后续低空风洞装置的商业化进程会得到加速,引入更多市场力量,目前引导风洞也得到了机场集团的关注,后续的商业合作都会展开。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龙华风洞的启示在于,低空经济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的竞争。硬件设备可以复制,但基于真实场景数据积累的算法模型、产研结合的创新机制、政策与资本的协同赋能,却需要长期沉淀。这正是杨军强调“核心竞争力在于原创技术而非简单复制硬件”的深意。杨军院士团队不仅攻克风洞技术,更在探索借鉴汽车流水线模式制造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图将飞行器生产成本从千万元级降至百万元级。这种“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的跨界融合,恰恰体现了深圳产业升级的路径特色——通过规模化应用和制造效率提升,破解高技术产品的高成本瓶颈。

龙华风洞的轰鸣声是深圳低空经济腾飞的序曲。龙华的实践证明,深圳正以技术突破为支点,以生态建设为杠杆,撬动万亿级新赛道,并通过“硬件突破+标准输出+场景开放”的组合拳,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未来二十年,当人们乘坐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穿梭云端时,或许不会记得龙华那座直径18米的金属穹顶。但正是这些看似笨重的基础设施,承载着一座创新之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攀登决心。

(作者:龙华新闻评论员 宋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