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聚力共商非遗创新,科技赋能深圳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09-12 20: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非遗资源丰富,截至2025年3月,全市共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11项,代表性传承人275人。如何让非遗“火起来”,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9月10日,深圳市新联会联合光明区新联会在光明新阶之家举办“2025非遗‘新’声,文化共创”沙龙,汇聚多方智慧,共同探讨非遗创新路径。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认为,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非遗文化体系建设。他提出四点建议:扎根社区做实试点、守正创新打造品牌活动、跨界融合推动转化、多元交流促进协调。目前,深圳已建成覆盖超250个社区的“非遗在社区”城市样本,并设立全国首个“非遗主题社区图书馆”。

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创始人游锦亮认为,非遗“破圈”需借力“天时”与“地利”,即政策支持与地理文化生态,但关键在于扩大传播,应从教育入手,将非遗融入课程体系,借助数字化技术建设资源库与线上平台。

企业参与为非遗创新注入资金与现代生产要素。古建筑木艺传承人丁全致力于技术创新,将传统木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并融入教育领域。缠花艺术(光明)传承人安万鑫通过“传承人+企业+设计师”模式,使非遗成为可佩戴、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岭南时令甜品制作技艺传承人赖逸珊注重产业链整合,建立中央厨房,将老字号品牌嵌入文旅场景与历史街区,实现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

王程太表示,非遗要持续发展必须主动拥抱市场,借助品牌化、IP化与数字化手段。活动中,与会人员参观了光明区新联会的非遗展览,包括缠花、烙画、乳鸽等特色项目。市新联会常务副会长房涛表示,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融合,打造深圳文化品牌。

本次沙龙汇聚传承人、学者与企业代表,共同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路径,助力深圳非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