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者说》第30期|王大可:牛津博士跨界科普写作与医疗投资,以无界思维探索生命科学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
09-12 10:00
摘要

本期节目走进深圳科研与投资一线,对话青年科学家、科普作家、《它们的性》作者王大可,探寻她如何以多重身份打破学科与行业的边界,在科学与人文、研究与产业之间构建自由而深刻的连接。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联合“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推出的大型访谈节目《破局者说:深圳创新创业故事》,聚焦于这座城市创新创业浪潮中的标杆人物与故事。

本期节目走进深圳科研与投资一线,对话青年科学家、科普作家、《它们的性》作者王大可,探寻她如何以多重身份打破学科与行业的边界,在科学与人文、研究与产业之间构建自由而深刻的连接。

王大可的成长轨迹本身便是一场对“标签”的拒绝。从牛津大学博士到科普作家,再从科学家转型为医疗领域投资人,她始终以“无界生长”的姿态挑战传统认知。

在牛津求学期间,她系统训练了科学思维体系,为日后跨界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她并未止步于实验室。在《它们的性》一书中,她以动物行为为镜,反观人性本质,用300余篇文献支撑起一部兼具科学严谨与文学深度的作品。正如她所说:“这本书看起来处处都在写动物,实则处处都在映照人类自己。”该作成为科普畅销书,荣获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也印证了深圳对创新表达的包容与鼓励。

而她选择深圳,正是看中这座城市“不爹味”的气质。深圳平等的学术环境、丰厚的资源以及尊重个体的氛围,让她感受到“对所有人都非常公平”的机遇。在一次面试后的餐桌上,导师与学生之间自然平等的互动让她毅然决定留下。她说:“深圳不是一个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的城市,而是说‘好,你来,我放手让你搏’。”

在深圳,王大可完成了从科研到投资的转身。她强调,这并非“跨界”,而是生物专业自然的延伸。她将科学训练融入投资决策,注重分析项目的动物数据、临床方案等硬指标,这是纯金融背景者难以替代的视角。“我虽然不是自己在创新,但我通过支持创新技术,帮助他们从今天走到十年之后,”她如此定义自己的角色。在医疗产业链中,她特别强调资本作为“第四力量”的关键作用——连接教授、医生与企业家,推动技术从论文走向市场。

王大可的创新观也折射出深圳的务实与前瞻:科研追求知识突破,产业则需解决现实问题。而深圳独特的创投生态与政策支持,正为这种“从实验室到病房”的转化提供了最佳土壤。她认为,深圳的最大魅力在于“包容离经叛道”,允许人自由探索、勇敢试错。

从牛津到深圳,从实验室到书写人性,从科研到资本,王大可以行动诠释了“破局者”的精神:不设限、不贴标签,在多元角色中持续拓展生命的边界。而深圳,正是这样一个让破局者自由生长、让创新真正发生的城市。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