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联合“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推出的大型访谈节目《破局者说:深圳创新创业故事》,聚焦于这座城市创新创业浪潮中的标杆人物与故事。
本期节目走进深圳市识渊科技有限公司,对话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茹彬鑫。
牛津大学博士毕业的茹彬鑫,曾手握国际顶尖科技企业的工作机会,却毅然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从零开始,投身工业人工智能的创业浪潮。他与合伙人共同创立的识渊科技,专注于将AI技术深度融入先进制造领域,尤其是在工业视觉检测环节实现原创性突破。他所带领的团队研发的智能AOI(自动光学检测)设备,被誉为“工业质检领域的iPhone时刻”,不仅攻克了传统质检设备数十年未解的技术痛点,更推动了AI在工业场景中的真正落地。
茹彬鑫的创业选择,源于对技术变革的敏锐洞察与对实业价值的深刻认同。他坦言:“如果去大厂,其实会更加待在我的舒适圈里面,但当时还是希望能够从零体验一下创业这条完全不同的路径。”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在智能化转型中所面临的巨大机遇:“AI在工业实际落地还非常有限,只有在中国才能做这件事。”制造业的场景、客户、数据都在中国,而这正是中国AI创业者的时代机会。
他所指出的工业AI落地难点,正是传统制造业质检长期面临的痼疾:一是产品换线时设备调试耗时极长,动辄4~8小时;二是误报率居高不下,需配备大量人工复判。而识渊科技通过自研AI系统,将调机时间缩短至一两分钟,误报率降低5—10倍,大幅提升了产线效率与人力成本结构,对海外传统竞品实现了国产超越。这一切的背后,是团队对AI算法性能、可靠性和可解释性的深度优化,甚至攻克了该场景下的“AI幻觉”等技术难题。
茹彬鑫强调,AI技术是“工业自动化时代迈向智能化时代的必由之路”,而真正实现AI落地,“最难的点恰恰是要克服AI的弱点和局限性”。他们不仅做出了高效、可靠、智能的AI系统,更打造出软硬一体、真正可用于核心生产环节的工业级产品。
在谈到为何大厂难以完成这类创新时,他分析指出,这类原创产品技术风险高、验证周期长、跨学科整合难,与大厂以明确绩效为导向的组织逻辑存在潜在冲突。而创业公司则因“关乎存亡”而更具破局动力:“我们真的会去死磕这些技术难点。”
深圳,成为茹彬鑫创业路上最坚实的支撑。他表示,“深圳周边硬件供应链非常完备,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迭代硬件”,更重要的是,“贴近客户,帮我们一手了解真实需求,拿到宝贵的数据”。此外,深圳投资人对硬科技的认知与长期主义态度也让他深感欣慰:“他们关注你是不是真的能作出突破性变革,真正带来实际价值。”
茹彬鑫和他的团队,正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中最典型的“破局者”——他们以技术为刃、以场景为基,在工业制造的土壤中深耕AI,真正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如他所说,“AI落地工业赋能核心环节,其应用价值非常宽广。”而深圳,正是这类硬核创新最好的试验场与放大器。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