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山唱嘹啰韵,响彻湾区新龙华!

读特记者 王敏 通讯员 蒋翠莹 王娟 莫丽娟
2020-11-09 09:35
摘要

——第三届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圆满落幕

11月8日晚,阳台山森林公园山歌嘹亮,第三届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总决赛暨闭幕式颁奖晚会(下面简称“山歌赛”)在这里盛大举行,20组决赛选手现场互飙山歌,激烈角逐最高奖项“山歌王”。

爱唱山歌你就来,大浪搭起了山歌台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里,第三届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唱响阳台山。来自15个省份的200多名山歌高手和龙华本土文艺团体在阳台山下轮番献艺、同台竞技,充分展示了“人文大浪”的独特魅力。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深挖辖区生态人文内涵,外塑城区人文形象,深圳市龙华区委宣传部、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龙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龙华区大浪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了本届山歌赛。

山歌赛旨在让“非遗文化、客家文化、山歌文化”走进百姓的视野,并在传承中求发展、求创新,把赛事做成全国性的文化品牌,献礼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

在成功举办前两届山歌赛的基础上,主办方特邀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全程指导、支持本届赛事,提升专业性和知晓度,全方位升级大赛规格,比如,邀请了国家一级作曲、原中国歌舞团创作室主任、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会长、著名作曲家、《春天的故事》曲作者王佑贵、担任评委。

为期两天的比赛里,来自天南海北的选手尽情高歌,钢琴、舞蹈、走秀、民族巡演等多元文化燃情碰撞,为市民带来一场炫彩多姿的民族文化视听盛宴。

活动伊始,精彩的客家民俗巡游即刻掀起了小高潮,麒麟舞、茶担、凉帽舞、鼓舞、武术等民俗巡游表演尽显龙华本土客家风韵,沿途观众欢呼不断,氛围欢欣热烈。

开幕式上,各节目呈现出传统与时尚对话,传承与创新碰撞的特点,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第二届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的“山歌王”王志行、赖达兴重返舞台一展歌喉,大气磅礴的倾情演绎让观众直呼过瘾。刚荣获2020年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金奖的非遗舞蹈《纱龙飞舞》,气势豪迈、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让人充分领略纱龙这一古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焕发出的时代气息。由龙华区本土优秀歌手原琳琳演唱的《攀登者》,深情歌颂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的奋斗历程,表达了龙华人建设深圳中轴新城的干劲和决心。创新节目《融·合》将钢琴演奏、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舞和中国风模特秀巧妙融为一体,传统与时尚、传承与创新碰撞出别样火花。

山歌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共有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200多选手参赛。因疫情影响,初赛以“云”PK的方式进行,40组优秀山歌选手脱颖而出,汇聚阳台山下现场飙歌后,20组选手闯入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客家山歌王”美誉由来自江西赣州的谢立华凭借雄浑壮阔的歌喉一举夺得;来自云南的傈僳族选手玛嘉加朵,唱腔清亮绵长、欢快灵动,一曲无伴奏清唱《嗦》征服全场,赢得其他山歌组“山歌王”桂冠。

经过激烈的角逐,“客家山歌王”美誉由来自江西赣州的谢立华凭借雄浑壮阔的歌喉一举夺得。

来自云南的傈僳族选手玛嘉加朵,唱腔清亮绵长、欢快灵动,一曲无伴奏清唱《嗦》征服全场,赢得其他山歌组“山歌王”桂冠。

回望山歌赛的“前世今生”,来日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龙华区大浪街道客家文化底蕴浓厚,曾经举办过七届市、区客家麒麟文化节。2018年,大浪街道进一步深耕本土传统民俗文化,将山歌大赛与麒麟文化节合并,全新升级为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填补了深圳在传统音乐和民俗文化发展上的一项空白,这是龙华区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创新引领区的重要实践。

赛事以山歌为切入点,融合麒麟舞展演,通过民俗表演、诗音画、歌舞、山歌对唱等形式,将传统的和现代的相碰撞、民族的和世界的相融合,不断推动客家文脉的传承、发展、繁荣,致力于打造享誉全国的人文IP,擦亮龙华区文化名片。

2018年11月,中国·龙华客家文化艺术节暨首届阳台山全国山歌邀请赛拉开帷幕,活动紧扣“名家荟萃羊台山,麒麟起舞山歌飞”的主题,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名山歌专家、选手和爱好者齐聚龙华,以歌抒情、以歌会友,抒发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豪迈情感。闭幕式上,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牟玄甫亲临现场,高唱一曲《山歌唱出好兆头》,电影《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倾情演绎《山歌好比春江水》,三代“刘三姐”共同唱响经典旋律。他们代表“一北一南”联袂助阵此次盛会,唱响了客家文化艺术节上的“最强音”。

2019年第二届山歌赛上,大浪本土麒麟队与马来西亚麒麟团同台献艺,促进了大浪街道与东南亚客族同宗同源文化的交流。来自广东、贵州、广西、云南等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名选手互飙山歌,各具民族特色的歌曲争相演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赛事还新增山上实景山歌比赛环节,在阳台山环城绿道揽胜台设置比赛点,选手们在山水间引吭高歌,回归山歌原本的内涵。当届网络直播浏览量破千万,进一步扩大了龙华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过三届赛事的积淀打磨,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向全国打开了龙华、大浪的知名度。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三届山歌赛的主创人之一杨桂瑶谈到举办阳台山实景山歌大赛的初衷和理想时说道,“我们在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发展和创新,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更需要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积极融入现代生活、走向世界。接下来,山歌赛将逐步注入国际元素,比如举办麒麟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推动同宗同源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发展;举办国际民歌音乐节,吸收国外优秀民族歌手、乐队参赛,打开龙华人文品牌海外知名度;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本土特色发展模式,引领龙华文化事业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展示龙华中轴区人文魅力的城区形象。”

人文大浪,构筑诗意栖居的城市文明典范

岁月可变迁,但一座城市的人文记忆会永存。

秉持这样的初心和使命,龙华区一直行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在这座活力之城,红色基因厚植热土,客家民谣传遍村落,时尚霓裳璀璨夺目,形成了开放多元、独具特色的城区人文IP体系,为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交出了龙华答卷。

地处龙华区西部的大浪街道,在14年的光阴里,始终默默耕耘着这片文化沃土。

这片土地原本是客家人聚集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船坑麒麟舞在这里已经舞动了400年,客家山歌流传已久。100多年前,当时广东最繁华的城市广州学堂都凤毛麟角的时候,但在大浪这个穷乡僻壤的却响起了女童朗朗的读书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纵队的秘密根据地,在“文化名人大营救”中成功获救的邹韬奋、茅盾等文化名人曾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

2006年大浪街道成立,并立足于丰厚的历史人文禀赋,开启了“人文大浪”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这些年,大浪街道修复了广东省仅存的教会学校旧址虔贞女校,建造了“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雕塑,成立了深圳市首家麒麟博物馆和客家体验中心,发掘保护的大船坑麒麟舞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发掘、保护、延续5个自然村麒麟舞。在细水长流的平凡生活里,这些景致成为大浪人漫步休闲、读书追梦、寻根思源的精神乐土。

这些年,大浪街道持续举办“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星光大浪”歌手大赛、阳台山实景山歌大赛、绿道自行车挑战赛、街舞大赛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赛事,文化号召力不断增强;潜心编撰的《羊台山》《浪花报》文学杂志报刊,屡次获评深圳市优秀文学内刊奖,为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悉心培育出阳台山青工艺术团、大浪摄影协会、大浪戏剧社等社会文化组织,在这里,年轻人尽情实现自我价值,践行文化传播使命,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2019年,大浪街道启动客家民俗采集三年计划,对20个自然村落的方言、历史、建筑、风俗、老物件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梳理、调查与研究,让人文传统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焕发新的光彩。目前,已经出版了《大浪方言志》《我们的家园:大浪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概览》等书籍,同时,采用高科技数字测绘的方法,对旧时的经济政治中心龙华墟和文化中心浪口老村的建筑数据进行采集,以3D模型全景复原客家建筑,年底书籍《老街记忆-龙华墟影像志》也将面市,旧时光影不再只存在于老一辈的口口相传中,文化基因传承不息。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龙华区又开启了从“产城人”向“人城产”的转型与蝶变。随着辖区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相信龙华这座中轴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和奋斗之城,将会成为一个经济更有质量、城区更有魅力、生态更加优美、民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区。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王敏 通讯员 蒋翠莹 王娟 莫丽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