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建设者们沿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铺设电缆。
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史上,有一道特殊的历史刻痕——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也叫作“二线”,通常被认为是区别于粤港边界一线的称谓。它曾经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为改革开放政策在特区内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图片展现场展出的一张黑白照片中,施工者们正用肩膀扛着电缆稳步前行。他们正在修筑的,正是烙印在一代深圳人记忆中的“二线”。
它的拍摄者、时任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七支队政治处宣传干事的钟国华告诉深圳特区报记者,1980年,十九岁的他作为新兵随部队移防深圳,驻扎在红岭中路一带,主要任务是维护特区的安全稳定、保障特区的经济建设。彼时,特区的发展正在艰难起步阶段。部队没有现成的营房,就临时搭建竹棚居住,没有桌椅板凳,就围蹲在地上就餐。这些片段铭刻着特区建设最初的艰苦奋斗岁月。
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二线设防和管理方案意见的报告》,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启动建设。由于当时特区既缺资金又缺人力,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七支队便成了建设主力之一。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士兵,整个支队投入三千余人参与铺设电缆、挖掘土方、搬运石料等劳动,承担了全线近四分之一段的道路工程任务。
谈及参与“二线”建设的往事,钟国华记忆犹新:“当时我们穿着仓库里找来的旧军装,肩上垫着旧布条,就这样扛起电缆。一天的劳动下来,肩上的皮肤都擦伤了。”午休时,炊事班就地挖炉搭灶、生火煮饭;施工时,号子声此起彼伏,大家一步步协力将电缆扛运上山。
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通过国家验收并交付使用。东起大鹏湾畔背仔角、西到南头安乐村,全长84.6公里,这条由2.8米高的铁丝网和沿途巡逻道构成的防线遵循“全线设防,严密控制,综合管理”的布防原则。为有效排查进出特区的人员,一座座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也被称为“二线关”)沿线建成。根据1986年批准的《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凡往来特区与内地之间的内地人员,须持写明“前往深圳经济特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或《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也就是俗称的“边防证”。
当时特区对外实行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二线”保证了改革开放政策在特区内的顺利实施,既减轻边境一线的压力,也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积极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内”和“关外”形成了的巨大发展差距,阻碍了特区的管理和建设。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这意味着在政策上“二线”分隔特区内外的职能成为过去。2015年,深圳“二线”关口综合改善工程启动,“二线关”结束了它曾经的使命。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201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二线”正式成为历史。
“二线”的撤销,释放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积极信号。现如今,曾经的铁丝网已被拆除,昔日戒备森严的巡逻道多变身为绿道,成为市民锻炼、休闲的日常空间,静述着城市的变迁。
作为曾经建设过“二线”的士兵,钟国华感慨地说,见证并参与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沧桑巨变,他感到无比光荣。这段岁月不仅是个人的珍贵记忆,也凝聚了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与奉献的精神。
(图片来源: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图片展云上展厅)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