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中国艺术家张恩利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个展“会动的房间”。展览集中呈现艺术家过往近30年艺术生涯各阶段的百余件绘画作品,以及根据PSA建筑空间全新创作的多件沉浸式绘画装置“空间绘画”。展览展期至2021年3月7日。
本次展览占据PSA的三楼、五楼及户外延伸空间,通过非线性的策展逻辑全面回溯张恩利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的绘画之路。张恩利的平面绘画大致可被分为三个部分:90年代聚焦人物及生存问题的具象绘画、千禧年后以蕴含时间痕迹的“容器”为主的静物画、近年来透析记忆与挖掘潜意识的意象画。2007年开始,他在画布与画笔之外,创作了一系列“空间绘画”,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响之中调动观者的身体经验,从而激发绘画这一最为古旧的传统媒介的潜在能动性,将其牵引至全新的方向。
1965年出生的张恩利于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上海,他用画布记录时代发展中的社会图景。在《二斤牛肉》与《屠夫》系列中,张恩利以阴郁的底色和激越的笔触刻画了粗糙外表和麻木内心得以生存的人物肖像。在《小酒馆》、《吃》、《亲密》系列中,张恩利捕捉了经济生活提升后人们社交状态与心理转变。戏剧化的餐桌、充满张力的叙事,以及情绪饱满的众生相之下涌现的是那个时代复杂丰富的人性。自2000年开始,张恩利将画笔投向了物件。他惯用薄涂手法,赋予静物细微的质感与沉着的力量感。而他对“物”的选择时而源自日常,时而调取自记忆,“容器”是这一阶段创作的核心。
如何把日常事物的物质性转换成绘画物质性是张恩利绘画实践的初始追求。他尝试直接把画画在墙上,并由此发展成“空间绘画”。在伦敦当代艺术中心、热那亚克罗齐别墅、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等“空间绘画”项目中,他摆脱画框的限制,直接在现场墙面和各种建筑部件上绘画,让绘画顺应又超越墙体,变成一种对空间压倒性的干预行为。有时,他又使用成百上千个纸箱构建出私域空间,在其中随心所欲地现场发挥。在本次“会动的房间”展览中,张恩利的“空间绘画”尝试使用更巨大的尺度与更新颖的材质,构筑视觉上不断位移的的画面,以指涉潜在的“会动的房间”。面对这个场景,在“进”与“出”之间,观者的凝视转变为身体经验,真切地体会身处“会动的房间”的奥妙。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