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大转型》 带给我们什么
刘阳
2020-11-07 15:54

这本书写作于大约80年前,它追问的是19世纪世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体系为什么会崩溃、为什么会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和出现法西斯主义。这些问题都过去上百年,但某种意义上它们又重现了:以美国为主导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也处在危机之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西方多国的民粹主义甚嚣尘上、政府也越来越不被民众信任,原本在同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中紧密互依的中美两个最强大国,也一步步滑向“新冷战”。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英] 卡尔·波兰尼 著 冯钢 刘阳 译 活字文化·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0年1月版

《大转型》的吸引力,当然不止是它处理的问题在今天重现了,更重要的是它所作的分析到现在仍然有效。波兰尼指出,20世纪初叶世界政治经济的一系列剧变,根源在于19世纪3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扩张,与这种扩张必然引起的社会“反向运动”,这是矛盾的发展和积累、爆发。有人也许会疑惑:市场经济不是能带来产品不断丰富、生产力持续提高和社会文明化的好东西吗?为什么会引起社会的反向运动呢?其实,我们普通人日常感知到、觉得似乎人畜无害的市场,是商品市场,它只是市场经济体系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在下面支撑它的,是所谓要素市场。按照古典经济学,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

在此,波兰尼敏锐地指出,劳动力、土地和货币(资本的实际载体)这三样东西本来并不是商品,即不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东西:劳动力是人身上的能力,而人不是作为商品而生出来的;土地是大自然的创造,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货币在当时的金本位下也是一种自然产生的贵金属(根据现代天体物理学,金元素是超新星爆发时才能创生的物质),其供给量短时间内很难增加。波兰尼将它们称之为“虚拟商品”。

这些虚拟商品其实代表着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的肌理,难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供应量。强行增加或减少,就会对人和社会带来难以忍受的伤害,比如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导致失业,粮食(代表土地)供给不足造成饥荒,通货紧缩造成企业破产,劳动者因过度流动造成犯罪和自杀等等。正因此,市场经济体系一开始运转,就自发地出现针对它的“反向运动”,如工人运动、劳动立法、关于粮食的关税保护等等。这些反向运动给市场经济运行体系里不断“掺沙子”,使它越来越运转不灵,进而造成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断裂、竞争和冲突,最后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兴起。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普遍推行的所谓福利国家,就是汲取战前市场经济对三种要素过度商品化的教训,而采取的一定程度的“去商品化”战略,把针对市场经济的反向运动,从社会性的、自发而混乱的状态,提升为自觉而有序的国家制度,以便让市场经济得以平稳运行较长时间。比如,针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旨在劳动力的部分去商品化,农业补贴和公共住房制度可以看作土地的部分去商品化。所以,我们今天在西方看到的市场经济,其实已经是改良后的、软化版的市场经济了。

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石油危机和80年代开始的“撒切尔-里根”新自由主义改革,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剧变,西方福利国家体制逐步解体,几大要素的虚拟商品化逐步回潮。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也让人类看到医药卫生领域过度商品化和公共卫生薄弱带来的恶果。尤其是美国,虽然有冠绝全球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医药行业更是俾睨天下(近期刚公布的世界500强公司中,美国医药企业占7席),却成为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让全世界人民都大跌眼镜。其原因当然不止一端,但医疗行业过度商品化、公共卫生体系存在很大问题显然是重要原因。

近期中央提出“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其实隐含着把公共服务领域的去商品化提高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战略的高度了,因为不如此,国内消费潜力就无法真正释放出来,内循环也无法真正达成。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深圳住建局负责人公开提出学习新加坡住房模式,让60%市民都能购买或租赁政府提供的住房,在全国引起热议。这是一个很好地去商品化的政策取向:大力发展公共住房,既是对土地的去商品化,也是劳动力领域中特别重要的去商品化,因为劳动者需要有房子住才能持续提供劳动力。确立和实施这样的政策,不仅体现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先进性,也对吸引人才和企业、保障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有莫大好处。其实,在20世纪末(1998年),我国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确立的目标,就是70%左右的城市居民购买政府建造的“经济适用房”,少数富裕人群才购买“商品房”,只不过后来为了房地产业发展,也由于地方政府财税能力的限制,才大幅收缩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和购买群体范围,造成了住房领域的过度商品化。深圳市政府如今提出的政策目标,是本着回归住房体制改革的初心。

从这一意义来看,波兰尼的《大转型》既是“经典之作”,又是“当下之作”,只要它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就会被寻求答案的人所阅读,所思索。

延伸阅读

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焦虑之中。社会阶层固化,地区差距悬殊,企业唯利是图,家庭不堪重负。“二战”后曾经带领全球走向繁荣的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衰落,民粹主义乘势而起,不同身份认同、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对抗日趋激烈。人们不再愿意包容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政治选择沦为非此即彼的站队行为。在本书中,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从近年来的世界政治局势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思考出发,诊断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政府应当为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等主张。 《资本主义的未来》 [英]保罗·科利尔 著 刘波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20年7月版

著名学者汪民安的《现代性》一书完成于2004年,最初收录在一本现代性选编文集和一套关键词丛书中,后于201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自出版以来,这本书深受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获得了诸多好评,因而在旧版售罄之际,南大出版社推出了这一新版本。“现代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本书从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性的冲突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从各个层面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做了简要、精辟的论述。 《现代性》 汪民安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0年5月版

编辑 王雯

(作者:刘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