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这半年,1500万骑手经历了什么?

深圳龙华

11-26 09:47

摘要

外卖骑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职业重构。

2025年夏天,京东入局外卖,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外卖大战。市场格局从“双雄争霸”变为“三足鼎立”,客单价因补贴大战持续走低,这些商业层面的变化早已为人熟知。

但很少有人细究,这场大战中最关键的参与者——外卖骑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职业重构。

为何聚焦外卖骑手?

今年8月,国内外卖骑手的数量一度超过1500万,是国内人数最多的职业之一。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既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摆渡人”,也是灵活就业群体的核心代表。

这个群体早已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中国社科院孙萍研究员耗时7年走访19个城市,采访200多位骑手后发现,多数人起初仅将这份工作视为“过渡”,却渐渐转为常态,其研究成果汇成《过渡劳动》一书。中国农业大学陈龙副教授曾亲身体验半年外卖配送,提出“数字控制”理论——平台的控制对象,由“劳动者”本身变成了“劳动”。平台不在乎劳动者是谁,只需要他们在指定时间地点提供劳动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骑手群体近年在加速蜕变。在今年第十届浙江书展上,“外卖诗人”王计兵与“女骑手作家”王晚同台。前者年初登上春晚的名言“生活给了多少风雪,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仍被人铭记,后者则将从业经历写成《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同年4月,重庆“95后”女骑手廖泽萌成为行业首位全国劳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从“过渡从业者”到文化创作者、劳动模范,骑手的社会形象已悄然升级。

外卖大战下的三重职业变革

外卖大战最直观的影响,是让骑手经历了订单“过山车”:7月初三大平台日均订单超2亿单,北京部分骑手月入超3万元;9月监管介入后订单回落,不少人选择退出。但更深层的变化,藏在门槛、选择与机制的重构中。

门槛提升:从“会骑车就行”到“高学历优先”

三大外卖平台的竞争,对配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导致,一些配送点对骑手的招聘要求提高了。

2024年时,多数站点招人只需“会骑车”,而2025年7月是订单高峰期,又恰逢应届生毕业,不少站点明确标注“大专以上学历优先”,还要面试沟通能力与路线规划能力。美团数据显示,二季度各线城市高频骑手月均收入同比增幅超20%,高收入吸引了大量暂未找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涌入。

尽管在大战降温后,部分骑手选择退出,但学历水平已稳定提升。截止到今年,在众包骑手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已经达到了31%。这些高学历骑手有的是主动选择灵活就业,有的则是被动“权宜”,但无疑让这个职业的知识结构发生质变。

选择分层:三大平台各有适配人群

过去骑手的差异多在制服颜色,如今平台算法调整让选择更具针对性。追求高单价的骑手更青睐京东,配送费是美团、饿了么的1.5倍左右,但订单量较少且超时罚款严苛,适合“手快心细不超时”的高手。

看重稳定单量的骑手首选美团,作为市场份额最大的平台,其订单密集且稳定,只要愿意跑就不愁没活干,缺点是单价偏低。饿了么则走“折中路线”,单价和单量均介于两者之间,适配追求平衡的骑手。也有骑手尝试“多平台在线”,但容易顾此失彼导致超时被罚。这种分层让骑手摆脱了“被动接单”的单一模式,有了更自主的选择空间。

机制调整:考核趋缓与身份升级

这场外卖大战扩大了骑手群体规模,也加速了待遇与考核机制的优化。2025年10月,美团、饿了么、京东陆续调整配送考核规则,虽细节不同,但均向“温和化”方向调整,试图缓解骑手的时效压力。备受关注的社保问题也在逐步推进,行业保障体系正在完善。更微妙的是社会身份的转变。“社区生活守护者”“城市毛细血管”等词汇与骑手的关联日益紧密,这个职业从“边缘从业者”逐渐成为城市运转的重要支撑。

半年大战的影响远未结束,即时零售的兴起将给骑手职业带来新可能。1500万骑手的职业变迁,早已超越了“打工人”的个体叙事。外卖大战会落幕,但骑手群体的职业进化,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

你怎么看待外卖骑手的“职业进化”

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龙华融媒

LHRM

内容来源 | 得到头条(作者 李南南)

图虫网

编辑 | 吴乐思  责编 | 彭桂红 林玲

审核 | 李世钊

统筹制作 |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如 有 侵 权 请 告 知 删 除

转 载 请 注 明 以 上 信 息

关于中小学春秋假,深圳官方回应

她用28年,让欧洲为“龙华设计”买单

育儿补贴陆续到账!年底没申请视为放弃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