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专稿 | “两个推动”的丰富内涵及内在关联

林辰

11-18 15:27

摘要

深刻理解“两个推动”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两者的内在关联,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鲜明提出“五个以”“两个推动”和“一个确保”的要求。其中,“两个推动”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深刻理解“两个推动”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两者的内在关联,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质的有效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重大命题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发展质与量辩证关系的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质”与“量”是唯物辩证法中表征事物基本规定性的哲学范畴。“质”所规定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量”所描述的是事物存在的规模与程度。二者的变化,即“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体现在经济发展层面,所谓“质”,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和可持续性,重点回答的是“好不好”“优不优”“健康不健康”等问题,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与核心;所谓“量”,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的基础、规模、速度,聚焦关注的是“有多少”“有多快”的问题。

质的有效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与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方式相比,强调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关注的是增长的方式、效率、内涵与可持续性。

一是发展动力之质。与以往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的发展模式不同,当前的主要任务在于依靠科技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断提高发展动能。

二是经济结构之质。一方面,要做强国内大循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品迭代升级,以高质量供给激发新需求;另一方面,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消费升级导向、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稳、韧性更强。

三是发展方式之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当前,绿色发展已从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量的合理增长本质上是锚定潜力、守住底线和富有成色的增长,它不是孤立的目标之“合理”,而是切实服务于质的有效提升。

其一,增长锚定之合理。增长速度的确定有着科学的参照系。它锚定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种与自身基础相匹配的、具有历史依据的、实事求是的增长。此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中,已经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定性要求,这为下一步制定规划《纲要》确定必要的定量要求提供了宏观指导。

其二,增长底线之合理。增长必须守住关键底线,其核心是增速能够支撑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比如,根据奥肯定律,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应与宏观经济的其他指标,特别是就业率指标相协调,这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盘和“生命线”。

其三,增长代价之合理。增长不能以过度消耗未来为代价。换言之,增长的“成本”必须可控,拒绝以牺牲环境、堆积债务、透支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期高速。

其四,增长成色之合理。经济增长应体现为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财政收入的切实改善和企业利润的稳步提高,切实为社会各群体带来福祉。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体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建议》将“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置于指导思想的重要地位,这是在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战略选择。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理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这一社会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中国共产党人汲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核,鉴往知来,以人为本,走出了一条致力于物质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新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内涵。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穿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一方面,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的是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尊重与实现。这要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特别是在社会治理中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包容和谐,体现人文关怀,使每一个体都能在共建共享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正是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在分配上的具体体现和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强调“共同”,意味着要打破机会不均等,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上升通道。它要求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确保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方向。从哲学层面看,“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系统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之问。这里的“发展”既是物质生活的发展,也是精神生活的发展;这里的“共同富裕”既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是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关键所在。

“两个推动”的内在关联与互促共进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其中,“第一个推动”是物质基础和必要支撑,“第二个推动”是目标方向与价值遵循,“第二个推动”内在地包含着“第一个推动”的发展逻辑,并把“第一个推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二者内在一致、相互促进,与“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共同构成“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

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提升物质基础、优化就业结构、丰富精神生活等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着眼“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的“质”与“量”不仅仅是财富积累的概念,还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的一个强大而宽阔的“实践场”。伴随经济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必然催生对拔尖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企业人才等各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升级推动个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迭代更新。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发展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具有人本内蕴。与传统的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的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依赖科技、知识、创意和管理,这为个体,特别是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的知识分子、工程师、企业家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

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经济发展的价值归宿。人的全面发展塑造“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是“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其“发展”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包括但不限于对更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的服务需求,对精神文化产品、文旅休闲、消费场景、个性化商品的体验需求等。这些多元多样、高端个性的新需求,将成为拉动“十五五”时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

此外,共同富裕构建的强有力内核有力支撑“双循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随着收入水平上升,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呈现递减趋势。因此,财富的过度集中,会导致社会整体消费能力不足。在这个意义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做大国内消费市场基数,能够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需求基础。

 

来源: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