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邑政企齐聚深圳 共谋“十五五”大广海湾合作

综合开发研究院

15:13

摘要

呼吁大家为“十五五”时期深化合作建言献策,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

11月11日下午,为进一步推动江门和香港深度合作,《“十五五”时期在大广海湾深化江门与香港新型工业化合作专题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江门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建新、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副组长关家明、江门市政协常委、香港五邑青年总会创会会长、香港江门总商会主席黄达东,以及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江门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和外事委员会、江门市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善水资本、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会,会议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主持。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开场致辞中表示,热烈欢迎江门、香港等地的与会嘉宾,本次会议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成就的背景下召开,主题聚焦深化江门与香港在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和低碳领域的合作。他强调,研讨会既务虚交流思路,又务实推进研究,希望各位与会嘉宾群策群力,为未来五年江门和香港深度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江门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建新致辞表示,他谨代表江门市人民政府对与会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指出香港是江门第一大外资来源地,两地在科技、医疗、交通等领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他强调,具备成熟条件的大广海湾经济区是深化与香港新型工业化合作的理想平台,并诚挚邀请各界嘉宾到江门考察,呼吁大家为“十五五”时期深化合作建言献策,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

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副组长关家明在致辞中表示,江门与香港在多个领域优势互补,合作基础坚实。他强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十五五”新时期,双方应把握两大方向:一是借助江门丰富的侨乡资源,共同将大湾区合作延伸至“一带一路”建设;二是发挥香港国际枢纽作用,助力内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他期待两地携手把握机遇,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大湾区办主任胡其波介绍了江门市经济发展现状与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愿景。他指出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全省经济“腰部”城市,“十五五”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海交通主动脉相继贯通,以及未来两三年深江铁路、珠肇高铁等高铁大通道陆续开通,江门与深圳、香港的时空距离大大压缩,江门站作为广东第四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区域连接能力与战略位势持续增强。产业方面,江门工业基础扎实、体系完备,拥有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已形成先进材料、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能源、装备制造等新的千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船舶海工、安全应急、低空经济及现代服务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碳能源、深海装备等新赛道。值得一提的是,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具备超百平方公里可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正充分发挥“中国侨都”优势,在大广海湾经济区积极探索“港土港用、共同开发”的创新模式,建立健全“共商、共建、共享、共治”跨行政区合作新机制,全力推进港邑绿色产业园建设,致力于打造服务港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特别合作区和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未来,江门将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区域协同与创新驱动,全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极和广东沿海经济带门户枢纽,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全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介绍了在大广海湾深化江门与香港新型工业化合作的背景、基础、优势和重要意义,并汇报分享了初步设想,包括空间布局、产业方向、合作机制、重点项目等内容。

香港江门总商会主席黄达东表示,港邑两地渊源深厚,血脉相连、情感相通。应以“香港所需、江门所能”为切入点,立足互补优势,未来可聚焦绿色低碳、无人船及智能制造等领域,携手谋划合作项目。商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两地资源整合与企业协同发展。

香港紫荆党总裁兼政策研究院院长伍俊飞认为,大广海湾合作区是大湾区建设是“一点两地”的重要支撑,要以“服务香港再工业化”为发展定位,争取成为大湾区第五个重大合作平台。同时,要精准聚焦产业合作的方向,构建香港“科创+金融+制造”的跨境合作生态。推动科技合作加速发展,优化合作区的产业布局。打造两地规则衔接、机制衔接的示范地,构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并争取国家支持,将合作区建设有关事项纳入国家及省的重要规划,以及新一轮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先进能源及智慧交通中心主管莫天德介绍,在《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中将氢能列为零碳转型重点方向之一,通过研究、规划及应用试验项目稳步推进,在公共交通、商用车辆和固定发电等领域应用。为确保安全,将氢气纳入《气体安全条例》并制定与国际和内地标准接轨的氢能设施安全标准。氢能源跨部门工作小组负责统筹氢燃料本地应用试验项目,推进氢能发展。目前,已批准28个试验项目,涵盖制氢、储运、加氢及应用等,为香港氢能发展积累实践经验,稳步迈向碳中和。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高级研究主任杨云表示,江门大广海湾具备土地、产业和空间优势,为深化港邑合作提供新机遇。他建议,应充分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推动两地产业链紧密衔接及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强化绿色能源、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标准与服务对接,吸引专业机构落地,并通过多层次协作机制,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为原则,打造高效务实的合作模式。

善水资本能源转型及碳中和投资董事李白笛分享了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作为管理规模数十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善水资本聚焦控股股权投资与能源转型,已在香港成功落地氢能交通项目,并助力政府验证氢能安全应用标准。李白笛强调,江门与香港具备区位与能源协同优势,未来可通过海上风电制氢、高效电解槽技术及氢能船运网络,构建”“内地生产-香港应用”的绿色能源通道。同时,善水资本积极联动全球资源,例如投资澳洲高转化率电解槽企业、中国泛氢燃气轮机制造企业慕帆动力,推动技术出海至中东、美国等地,并探索香港底层技术与内地制造的互补模式。她建议,政府可依托江门新能源产业基础,结合香港科研优势,打造“研发+制造+国际化”一体化平台,支持自动驾驶、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能源转型标杆。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外联部(国际合作部)高级总监周静介绍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情况。就江门与香港合作方面,她从专业角度指出江门与香港在惰性物料处理上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且江门具有地理和产业优势,江港在循环经济、低碳绿色发展上合作前景广阔。未来,江门和香港可进一步打通大湾区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做好废旧资源分类,依托香港地区与欧洲等区域的经贸联系,广泛链接海外再生资源,以自身优势为引领共建跨区域的高质量资源循环产业链做出贡献。

江门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和外事委员会主任邓灿晖指出,江门与香港合作基础坚实、潜力巨大。江门大广海湾地区在能源、港口和发展空间方面资源丰富,而香港则具备高度国际化、成熟商事环境和强大科研实力,两地优势互补显著,合作前景广阔。为进一步释放合作潜能,邓灿晖主任建议通过完善创新协作机制,香港与江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绿色循环经济、高端食品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双向赋能。随着港珠澳大桥效益释放和深江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推进,两地时空距离正不断拉近。邓主任建议要不断优化合作模式,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机遇,推动江港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会议最后,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专题研讨会令人对江门与香港的合作充满信心,双方在绿色能源、算力、产业链与供应链等方面高度互补,当前正是深化合作的重要时机。他强调,合作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既要设定高远目标,也要脚踏实地、分步实施,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他呼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两地新型工业化合作结出丰硕成果,并宣布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

相关媒体报道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