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深圳加冠“南方科技中心”?《人民日报》这一定义有深意

察理思特

08:21

摘要

从中国 “硅谷” 到亚太合作新舞台,深圳凭什么扛起“南方科技中心”的大旗?

图源:图虫创意

深圳,还是藏不住了。

11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用“中国硅谷”和“南方科技中心”为深圳加冕,直言深圳“集中了中国‘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许多重点发力的先进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象征”。

从边陲小渔村到全球创新高地,从中国 “硅谷” 到亚太合作新舞台,深圳凭什么扛起“南方科技中心”的大旗?

这场即将到来的国际盛会,或许正是最好的答案。

6.46%的研发投入强度:

创新基因是天生的?

“南方科技中心”从不是空洞的头衔,而是用真金白银和创新成果堆出来的底气。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速18.9%,占GDP比重达6.46%,首次实现研发投入总量、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这样的投入密度,背后是深圳刻在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作为改革开放的 “试验田”,深圳从诞生起就摆脱了传统发展路径的束缚。当其他城市还在纠结“产学研如何结合”时,深圳早已形成“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生态——华为每年将15%-20%的营收投入研发,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专利布局覆盖全球,腾讯在AI大模型领域持续突破。

更关键的是,这种创新不是孤胆英雄式的冒险,而是集群化的协同作战:“深圳—香港—广州” 创新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成为南方科技中心最硬核的注脚。

42.3% 的 GDP 占比:

先进产业能当 “压舱石”?

《人民日报》强调深圳 “集中了‘十五五’规划重点发力的先进产业”,绝非虚言。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 1.56 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 42.3%,这样的产业结构在国内城市中独树一帜。从“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到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深圳正在构建一条覆盖未来的先进产业链条。

坪山区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这个手握5块国家级产业招牌的集聚区,既孕育了比亚迪超4000亿元产值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也撑起了生物医药“千家企业、百亿产值”的集群规模,更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的主阵地。

▲位于深圳坪山的比亚迪全球总部六角大楼。图源:IC photo

这种“制造场景 + 产业链条”的双重优势,让深圳的科技成果能快速落地:南方科技大学的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直接对接华为、华大基因的“卡脖子”需求,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这样的产业实力,正是“南方科技中心”的核心支撑。

APEC 的“深圳之约”:

开放平台才是“加速器”?

如果说创新是内核、产业是骨架,那么开放就是深圳成为 “南方科技中心” 的关键密码。

此次 APEC 选择深圳,本质上是对其开放创新生态的高度认可。

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再到大湾区,中国整体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向全球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最新发展成就,举办重要国际会议,也就为世界提供一个观察中国的新窗口。

APEC会议不仅仅是一场国际峰会,更是展现亚太地区经济活力与创新动力的平台。深圳从边陲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与亚太经济崛起的最生动力证。

图源:图虫创意。

从这个角度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与APEC捍卫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宗旨相契合,更能体现APEC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理念。

从历次APEC会议举办城市来看,沿海城市备受青睐,如2025年的韩国庆州、2024年的秘鲁利马、2023年的美国旧金山、2022年的泰国曼谷都在沿海区域。如果考虑到区域平衡和发展等因素,选择北京、上海之外的沿海城市举办APEC会议,更能展现中国发展的广泛活力与深厚潜力。

“容错机制 + 全链服务”:

创新生态能复制吗?

如果说数据是 “硬底气”,那制度创新就是“软实力”。深圳能成为“南方科技中心”,更关键的是构建了让创新敢闯敢试的生态土壤。

在股权投资领域,深圳首创尽职合规免责机制,对战略性领域允许短期亏损以换取长期价值。2024 年,深圳在全国首提 “大胆资本” 概念,与注重长期产业化布局的 “耐心资本” 形成互补。“大胆资本” 聚焦高风险前沿科技领域,鼓励主动承担风险与挑战,甚至 “大胆试错”。

2025年以来,深圳多地已落地相关实践:3月,南山区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明确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4月,福田区在产业协同基金中提出,符合条件的早中期项目最高可获500万元培育引导型投资,产业协同基金的容亏比例,允许最高不超过80%亏损,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允许最高100%亏损。这种“风险共担、收益让利”的机制,破解投资机构“不敢投、不愿投”难题,为硬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注入资本动能。

更难得的是创新服务的全链条覆盖。从企业设立时的“一网通办”,到成长中的“训力券”算力补贴,深圳用制度保障让创新者少走弯路。数据印证了这种生态的活力:深圳民营企业从初创到成长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仅需13.35年,比全国快1.05年;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需‌13.25年‌,比全国快‌1.71年‌;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或独角兽企业的平均年限也低于全国水平。这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正是“南方科技中心”持续迭代的基因密码。

深圳凭什么成为“南方科技中心”?答案就写在这座城市的基因里,写在每一个创业者的梦想里,写在每一间实验室的灯光里。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梦想,缺的是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地方。而深圳,正是这样的地方。

统筹丨胡 文

采写丨王 睿

编辑丨梁 煖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