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AI泡沫一捅就破?关键只看一点

察理思特

11-12 07:24

摘要

近期,因美国政府停摆风波导致市场流动性紧缺等原因,全球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AI概念股的集体“滑铁卢”。

近期,因美国政府停摆风波导致市场流动性紧缺等原因,全球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AI概念股的集体“滑铁卢”。

▲11月5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英伟达市值一夜蒸发1.4万亿元。图源:IC photo

美股“七巨头”中除苹果外集体重挫,市值蒸发近万亿美元。

日韩股市紧随其后,韩国KOSPI指数跌幅一度超过6%,触发量化交易熔断机制。

在这场全球性抛售中,一个尖锐问题浮出水面——美股的AI泡沫是否即将破裂?

科技巨头构建资本同盟

尽管美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与增长放缓的严峻挑战,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也在下滑,但以科技“七巨头”为代表的美股市场却展现出强劲韧性,受到全球资金的追捧而不断上涨。这背后,是一个由资本深度绑定所构筑的万亿美元级闭环系统在默默支撑。

图源:IC photo

OpenAI作为这一系统的核心节点,其估值已突破5000亿美元,超越SpaceX成为全球最大初创企业。关键不在于其独立盈利能力,而在于其与英伟达、AMD、甲骨文、软银等巨头达成的超万亿美元基础设施与芯片协议。这些协议在科技巨头间构建起一个资本同盟,通过相互投资与内部订单,将支出转化为彼此的收入,形成闭环循环。

尽管这一模式在透明度与可持续性上备受争议,但它确实在短期内实现了业绩增长与估值消化。

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依赖外部融资的模式不同,当前AI生态建立在巨头之间的资本内部循环之上。

OpenAI、英伟达与甲骨文等企业通过协议互锁,在账面上放大收入规模,尽管这可能掩盖真实盈利水平,却为AI研发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流。

美联储宽松“续命”箭在弦上

科技巨头间的资本同盟构建了内部的商业逻辑,而这一闭环的运转,同样离不开外部宽松的货币环境。

当前,美国国内的产业空心化现象已非常严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衡。尽管特朗普多次提及制造业回流,但制造业重建面临着供应链、成本与人才等多重制约。因此,持续推动科技突破,特别是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成为维持美国经济竞争力和美元信用体系的关键。

图源:IC photo

当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与科技叙事高度绑定。

在美国政府停摆事件发生之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公开场合表态,将于12月1日停止缩减央行资产负债表。这表明,美联储正为可能出现的市场压力做好预案。若经济或金融环境出现波动,美联储将随时准备重启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这意味着,新一轮货币宽松支持已经蓄势待发、箭在弦上。在人工智能被视为美国未来增长核心动力的今天,美联储的政策转向,无疑将为AI领域的资本投入和技术叙事提供重要的流动性支持。

事实上,历史上每当美国经济面临压力,宽松政策总会流向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推动了页岩气革命。2020年疫情中,又通过无限量宽松托起科技股牛市。如今,AI被视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其估值泡沫与美元信用体系的维系密不可分。只要美联储按下扩表的“水龙头”,AI叙事就仍有空间。

能否与产业融合是关键

然而,这并不代表着美股科技巨头就没有估值泡沫。事实上,判断AI是否存在泡沫,关键在于观察其能否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否切实提升劳动生产率,并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生产力的提升。

图源:图虫创意

当前美国AI投资似乎更热衷于追逐算力竞赛,而非真正服务于产业需求。这种技术堆叠倾向,正在引发市场对行业健康度的担忧。尤其是美股一些明星企业估值高企,如果它们描绘的蓝图长期无法在工厂、医院或农场等实体落地,那么眼前的繁荣或许只是资本的自嗨。

特别要考虑到,当下美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已降至10%左右,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如果AI发展继续脱实向虚,仅靠算力扩张难以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科技与制造本应相互成就,但若二者始终难以有效对接,美股AI的热潮终将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

相比之下,尽管受到美国的科技封锁,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医疗等领域,AI技术正逐步融入生产流程,开始切实提升效率并催生新的市场需求。中国的AI发展思路更注重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产业升级。

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方向。文件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并设定了到2030年我国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90%的具体目标。显然,中国“AI+产业”的发展模式,使得技术应用能够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需求,形成了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AI技术是否真正创造了价值,并不在于模型参数有多少、算力指标有多快,而在于它是否让工厂的流水线运转得更顺畅,能否让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高效。

AI的未来,最终要回答一个最朴素的问题:它究竟为实体经济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这不仅是摆在美股投资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成色的一次深度拷问。

而中美两国选择的不同路径,也将迎来各自不同的未来。

统筹丨胡 文

作者丨郑创彬

编辑丨梁煖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