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为何人才匮乏时紧闭国门,如今人才丰裕却大开方便之门?
中国发展初期人才外流严重、现在高校毕业生潮涌、青年失业率超15%,国内人才市场不堪重负,却优先引进境外青年科技人才。为什么不先优化内部消化,而选择对外开放?这选择令人费解。
答:自改开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引进人才,不存在“人才匮乏时紧闭国门”之说。只不过在综合国力没有上来之时,你的国门再怎么洞开,国际人才也未必会来,这才是真相。
人多不等于人才多。当今世界大学学历的人口占比,前十分别是爱尔兰(52.4%)、瑞士(46%)、新加坡(45%)、比利时(44.1%)、英国(43.6%)、荷兰(42%)、美国(40.3%)、澳大利亚(39.8%)、以色列(39.7%)、瑞典(39.6%),中国是17.1%,其中本科学历的人口占比只有9.18%,与发达国家有多大的距离,数据一目了然。
中国大学学历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数量上的确排全球第一,但这取决于人口基数,并不代表创新能力也全球第一。2025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三是瑞士、瑞典、美国,连韩国都排到了第4名,中国首次排到了第10名而已。
就业问题是经济问题,科技问题是人才问题。人才是生产力问题,就业是生产关系问题。川普倒是在关闭美国的大门,目标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但现实的结果显然是适得其反。
在传统产业全球性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之下,只有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才能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这是常识。所以,自二十大开始,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和“加快建设世界人才重要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等政策主张。
科技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竞争也是国际竞争。所以,人才竞争必定是国际竞争。科技与人才的国际竞争取决于综合国力,并非谁都有资格参与国际竞争。今天的中国开放K签证正当其时,因为不是今天才想开放,而是今天开放才有用,国际人才真有可能会来。
二问:本科学历门槛真能筛出科技人才吗?
K签证仅需STEM本科学历即可申请,而国内硕士/博士生就业难。仅凭本科如何证明人才“含金量”?此标准意欲何为?
答: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其实并不与学历高低成正比。王树国校长说,学历不等于能力,梁文锋如果读了博士,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deepseek,这话什么意思不难理解。所谓“本科如何证明人才的含金量”其实是个伪命题。
更何况,K签证政策并没有说只引进本科,而是本科以上。
三问:为何认定境外本科优于国内本科?
政策偏爱境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这是否暗含价值判断?同样本科背景,境外高校就比国内211/985高校高人一等?这与“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相悖吗?
答:此问其实是把自己的恶意猜测和蓄意歪曲当成对国家政策精神的解读,是居心不良的。K签证政策明确是“境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既包含来自中国知名高校的外籍毕业生,也包含来自国外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压根就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全世界所有高校的排名,包括综合排名和学术排名,也包括我们自己的研究机构做的排名,中国最好的大学都没有进入全球前十名。中国能进入世界前100名的高校也屈指指可数。要承认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顶级高校还有距离,而且距离还不小。
在现实的科技制造方面,我们的强项是制造,美国的科技实力整体上仍然强于我们,尤其是创新方面更突出,这是基本事实,不能把自信搞成自嗨或头大。
四问:免雇主担保岂不等于放弃审核责任?
无需国内雇主担保,仅凭学历证明和本人声明,如何甄别真才与投机者?如何防范印度等学历造假泛滥的国家人员批量涌入?
答:这个问题也是把自己的恶意猜测强加于政策之上。事实是,雇主的分散审核绝对不会比我驻外使领馆和国家移民局的专业审核更可靠。
要知道K签证并不是工作签证,而是“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及创业、商务等多领域活动”的特别签证,这种签证更突出国际人才来中国寻找发展的机会,更可能是从事交流与中介,通过创业或商务活动把中国技术和中国制造引进到国外。真要是在中国找到了合适的雇主,还得办理Z签证。
五问:五年多次入境、停留期岂不过长?
有效期最长5年、每次停留180天,无雇主约束下,这不是变相移民通道吗?如何确保持证人活动符合初衷,避免中国重蹈欧洲移民危机覆辙?
答:中国开放过境旅游签证已经证明,让外国人来中国旅行、购物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更带来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对外宣传效果。延长签证时间,让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向世界宣传中国,更利于中国对外开放取得更好的成就。
持证人的活动是否符合初衷,自有相关部门去把关,这与签证政策本身没有必然的关联关系。众所周知,欧洲的移民问题始于难民问题,这是欧洲无条件接受难民,做“圣母婊”的必然结局,中国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六问:如何防范敏感技术泄露风险?
持证人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及创业、商务等多领域活动,在中美科技竞争激烈背景下,这宽泛范围是否存在技术安全漏洞?尤其AI、稀土、电动汽车、军事等敏感领域,如何不让人忧心?
答:敏感技术泄露取决于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关闭大门,完全不要对外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也不能保证不存在泄露问题。因噎废食这个词很好理解。
七问:如何防止低素质人才大量涌入?
过去高校低门槛留学生政策导致印度/非洲低素质学生泛滥,挤占资源、引发不良影响。此时K签证低门槛,岂不重蹈覆辙?
答:所谓“过去高校低门槛留学生政策导致印度/非洲低素质学生泛滥”是对国家留学政策的极端歪曲,与事实严重不符。
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关系如何,尽人皆知。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基础建设,包括交通通讯等基本都是中国技术和制造输出的结果。有些国家整体的通讯网络和基础设施全是中国给建设起来的,请问建设起来之后要不要让对方学会使用,保障运行?要做到这一点要不要给人家培养人才?
西方列强当年想把工业制造品卖到中国,他们给大清送了太多的工业品,包括给慈禧送汽车。与此同时,他们也接受了大批中国留学生去西方留学,甚至还在中国建设了多所西式高校。尽管他们花的钱多数是来自在中国的掠夺,但他们这样做出于什么样的道理,很难理解吗?
给贸易合作方提供留学生培养机会,给对方培养人才,不仅是保障合作持续下去的应然之举,也是必然之举,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的慷慨大方。绝大多数非洲学生来华留学是因为我们与对方在签订项目合作时就已经承诺了人才培养部分,不是简单的免费培养那么简单。没有培养出相应的人才,项目交不了钥匙,甚至停摆,这是双方共同的损失。
落后地区普遍素质较低是事实,但正因为素质低,所以更应该加大力度帮助他们培养人才。唯其如此,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K签证针对世界知名高校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把这项政策拿来与印度/非洲的留学生政策相提并论,显然是没有读懂国家的人才战略。留学生政策是对外经贸需要,引进人才是人才强国需要,一个是外需,一个是内需,但都关系我们的强国战略,互不矛盾,也不是一码事情。
八问:与国内人才政策如何平衡?
为K签证持有人提供5日办结工作许可、个税奖励、科研经费等优惠,这不会造成“超国民待遇”吗?对国内培养人才不公。
答:所谓“工作许可、个人奖励、科研经费等优惠”纯属臆断,K签证政策完全没有提及这些政策优惠。
前些年,我们也引进了许多国外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通过科研合作提升我们的科研水平。要承认,当时的确给这些国外专家学者提供了较好的工作平台、充裕的经费以及利益上的便利,但也要知道,正是有这样的交流合作,我们在许多领域的科技实力才能够突飞猛进,迅速崛起。没有多年在引进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积累,臆想我们的科技水平能“平地起波澜”,显然不是客观、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不是实事求是。
如今,美国政府封锁了这样的交流合作路径,一些与中国合作的教授专家甚至都被美国判刑了。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难道不想办法吸引国际人才,只顾闭门造车才是强国之策?
国际人才在待遇上应该遵循国际标准,起码要保障其综合待遇不会比他们在本国低才可能吸引人才,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九问:政策退出机制是否明确?
若签证被滥用或持有不符合预期,有快速清退机制吗?政策评估周期多长?如何避免“请神容易送神难”,吸取低素质留学生教训?
答:这是典型的杞人忧天。中国任何一项政策制定,从来都是先有限实验,然后逐步推开。前面过境签证的实验很成功,后面才会有K签证的出台。当你在提出这种自以为是的问题时,你有没有问一问自己,前期的过境签证出现“请神容易送神难”没有?
任何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因为可能出现问题,就不改革,不开放,不进步了么?
十问:最终受益者究竟是谁?
全球人才竞争是利益博弈,受益者是中国科技创新,还是特定国家/跨国资本的战略?或成“野鸡大学”镀金华人的回国捷径?强调开放需审慎,引进不能替代培养,不能盲目/仓促引进,更不能牺牲国家和民族/国民利益,或让中国成为移民国家。
答: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而且是愚蠢的汇集。最明确而且正确的答案是,最终受益者是我们这个国家,是全体中国人。
K签证的政策内容和政策精神其实非常清晰,提出一堆基于假设而非事实和现实的问题,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缺乏自信,自以为是。
我们永远不可能拒绝跨国资本,我们自己的对外贸易和投资也在形成跨国资本。资本不是洪水猛兽,没有监管才是。
所谓“野鸡大学”的镀金华人,也是一个伪命题,既是“野鸡大学”,又如何能够镀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文化主体,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体。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几十个民族,汉族作为主体民族也有百家姓,百家姓中有许多是来自中亚、西亚甚至是欧洲的民族成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基本都是民族大团结与大融合的时期。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人类社会存在熵增原理,开放包容才会减少熵增,增加社会活力,包括生产力、创造力与发展力。
美国曾经是最成功的移民国家,其活力与实力恰恰就是来自正确的移民政策,比如他们在二战结束后接受了几乎所有的德国科学家移民。今天的美国和欧洲出了问题,不是移民本身有错,而是移民的对象出了问题。当难民成了欧洲的移民主体,当美国开始将意识形态置于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上,把来自世界各国的垃圾(反贼、骗子和贪官)当成人才引进的时候,这才出了问题。
我们的K签证有关于人才的明确定位,你非要说是想引进垃圾,这是你自己在恶意猜测,不是政策精神正确和真实的表达。
当然,有疑问提出不是坏事,至少可以提醒我们的政策执行者们充分领会政策精神,把好关,让政策期待的实际效果能充分体现出来。那些恶意猜测和蓄意攻击就免了吧。
统筹丨胡 文
来源丨肖仲华开讲
作者丨肖仲华
编辑丨梁 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