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工位、心在草原”
“闯入深圳版‘阿勒泰’!”
继在通新岭F口天桥拍到市区版的高山草甸后,
“十一”假期前,
深圳盐田恩上湿地公园
又在社交平台上“火出圈”。
▲来源:小红书用户@大喵的慢养日记
“深圳是一座被公园包围的城市”“在深圳的公园里,找到人生的松弛感”......在从“千园之城”走向“全域公园城市”的建设进程中,深圳正在探索激活公园“生态+文体+商业”的乘数效应。
近日官宣的2025深圳马拉松,将跑道穿山连海,贯通自然与科技,这场数万名选手共同竞技的赛事,必将赋能“公园+体育”经济再升级。
自此,一个信号已然清晰:深圳的千座公园不仅是城市绿肺,更是能撕掉财政包袱这一传统标签的“新经济富矿”。
生态家底是公园经济的坚实基底。
截至2024年底,在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公园总数量达1320个,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形成了多级公园体系和城园融合的城市公园格局。
从体育出发的赛事经济方面,深圳全市构建的多层次户外步道总里程已超3600公里,建成福田“五园连通”、深圳远足径“三径三线”、大沙河生态长廊、光明虹桥公园等一批风景园林精品,2024年深圳公园文化季全年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1000场。
其中,在2025年斯巴达勇士赛儿童赛期间,深业上城商圈两天全场客流27万人次,同比增长66%,零售同比增长36%、餐饮同比增长53%;据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收官盘点统计:10天内,共有128万人次参观打卡,直接消费突破2048.6万元,带动深业上城商圈销售额同比飙升40%。
这种“短期赛事+长效利用”范式,为公园注入可持续商业基因,让生态价值的边界不断模糊,物理与心理的边界进一步拆除,让公园变得可参与、可消费。
跑在让普通人也能获得马拉松体验的智慧跑道上、跟AI棋手对弈、手机一点找到智能琴房,休闲散步时与无人清扫机器人偶遇……这些科技感满满的场景出现在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园里。
公园正在成为实现个体化需求的主要载体,从全民健身的基础器材升级,到搭建轻量化消费场景,深圳公园已探索出多元创新路径。
健康行为可以变现。在公园植入智能健身房、智能跑道、智能淋浴房,通过数据反馈的定制训练方案,不仅能提升体验,更可衍生消费;美团无人机开通16条公园配送航线,智能便利店、智能餐车、无人清洁船降低运营成本,更为“低干扰高效益”的商业模式探索出了新可能。
▲美团无人机正在完成夜间配送工作(王欣 摄)
公园也可以是新品试验场。
当前深圳已建成书吧等文化服务空间超80个、全市已开放帐篷区超50处,开展创意市集超60场次。2024年举办的深圳莲花山公园咖啡节,招募了120多家海内外知名咖啡、文创和轻食品牌,活动驻留17天,“公园20分钟效应”不断放大。
▲资料图。图源:IC photo
文化IP的深度运营,是公园从“流量”到“留量”的关键。鲲鹏径200公里远足径年吸引百万人次徒步,获评“全国十大登山户外目的地”,此类IP可延伸至国际赛事,开拓更多有益探索。
在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建成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是关键句,其中“全民共享共惠”更值得关注。
公园经济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将绿地变为卖场,而是让生态优势转化为普惠的幸福感与发展动能。
“以人为本”到底该如何践行?
公益性与市场化、
标准化与特色化、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
彼此之间看似总在磨合,
但深圳正在逐个构建平衡点。
从立法出发,《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规定,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可引入餐饮、零售等竞争性服务,但需划定商业准入负面清单,守住生态底线。
从赋能生活场景出发,鼓励主题创新,开设自然教育基地、智慧健身公园、潮玩公园,以差异化设计赋能多样化生活场景。
开启全民共建治理模式,如“共建花园”模式,全市已建成共建花园480个,邀请市民乘坐共建花园遛遛巴士“遛”花园,开展园丁TALK经验交流会,聆听园丁声音,并颁布七大奖项共42个,表彰一批共建花园及花园园长、园丁、设计师,让市民成为“公园合伙人”。
”一个城市的历史不仅仅蕴含在博物馆、档案馆或历史书中,同时还蕴含在河流、海岸、田野、岩石、动物与植物当中,大自然给我们讲述的深圳历史,更生动,更接近真相。“
▲深圳市光明区大顶岭山林公园玻璃栈道俯瞰图。图源:图虫创意
2035年,深圳将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迈向全域公园城市。这不仅是数字的增加,而且是城市的普惠承诺,未来的深圳公园,将是生态、人文、经济的深度融合体,也会是千园迈向千亿的全民经济新赛道。
统筹丨胡 文
采写丨赵文硕
编辑丨梁 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