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2025年是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称号的第17年。17年来,深圳设计产业创新力和设计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圳设计”也成为具有国际号召力的城市品牌。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其最早的设计人才培育可追溯至几个关键源头,各部委、各省市设计机构及内地高校人才的支援、香港的窗口和启蒙作用、深圳本土教育的萌芽以及海归人才的引入等,构成早期深圳设计教育的雏形,此后,伴随着深圳城市的发展,深圳的设计教育为深圳设计产业发展不断输送人才,并伴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拓宽边界。今天,庞大的设计产业企业为深圳设计的数字化转型和设计教育筑牢了根基,提供了沃土,深圳全市汇聚了大量创意设计服务企业,逐渐形成覆盖全链条的设计生态。
在当前日趋复杂的社会中,全球技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变革,作为对“真实世界挑战”的回应,设计的角色、方法和作用都处于不断拓展之中。设计从仅作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一个环节,拓展到了对系统和全流程做贡献,同时也实现了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
因为撰写深圳设计教育回顾的相关文章,笔者有机会请教那些为深圳设计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各位专家和前辈,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本系列将陆续推出相关文字,旨在为今后深圳设计教育提供参考。
设计教育者简介:
吴洪,教授,曾任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98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原苏州丝绸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并留校任教。1987年赴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艺委会主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服装与服饰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院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教育部高校艺术硕士教指委设计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服装设计协会主席,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时装博物馆学术顾问,博士生联合培养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大连轻工业大学、昆明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
采访时间:2025年6月1日
采访地点:线上
问:您能谈谈您在深圳大学设计学院的经历吗?
答:我于1994年加入深圳大学设计系并参与了艺术设计学科的筹建工作(当时刚刚成立)。初期主要负责服装设计专业,后来担任了系主任。团队从最初的六七个人起步,逐步拓展出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可以说,我亲历并深度参与了深圳大学设计学院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包括许多重要决策和教学改革。最早的招生规模是每年约60-80人,其中产品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各约20人。
问:您在深圳大学设计学院倡导了哪些教育理念?
答:我倡导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并“强调实践性教学”。我认为设计学科必须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因此我们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产业变革。具体措施包括: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授课,让学生直面市场和行业需求。例如,我会亲自带队陪同学生前往企业面试,并鼓励教师同行,以此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是否满足企业要求、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同时,我们也邀请设计企业负责人和知名设计师来校举办讲座。
此外,深圳作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其市属大学必须拥有与之匹配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全球体系。为此,我们选派大量师生赴海外(如列宾美术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等)交流学习,并引进国际知名教授及企业设计师(例如梅赛德斯-奔驰的设计总监)来校授课。学院每年举办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国际设计论坛,汇聚全球设计资源。
问:您当初为什么决定加入深大?
答:选择深大基于几点考量:首先,深大毗邻香港(我在香港理工大学返回,且后续多有交流),其开放性和与香港的紧密联系极具吸引力。其次,深圳日新月异的开放环境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再者,深大的校园氛围和学科布局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认为深大能提供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平台,这与我个人的教学理念高度契合。
问:您初到深大时,校园是什么样子的?
答:那时的深大非常不同。从市区开往蛇口的绿色小巴会“直接穿过校园”——一条公路从深南大道的校门进入,斜穿校园后从小西门驶出,开往蛇口方向。因为当时深大没有围墙,是完全开放的。学校紧邻边防区,能看到边防军人荷枪执勤。像现在一些教学楼以及腾讯大楼所在的位置,当时都是填海造地而成,真正的海边就在深大旁边。
问:您认为深圳服装产业早期为何能快速发展?
答: 深圳早期服装产业主要依托“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模式,以加工制造为主。香港产业转移是重要推力:香港缺乏人力资源,而深圳吸引了大量内地劳动力及投资,形成了人力密集型产业聚集区。许多内地纺织企业也将原料运至深圳加工,或产品经深圳转口,后来发现本地生产在质量、效率和储运上更具优势,促使内地服装加工企业纷纷迁至深圳及周边(如天安、沙头角、莲塘工业区),形成产业带。
1998/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成为关键转折点。此前工厂主要依赖海外订单(外向型)。危机导致大量订单取消,迫使企业转向内需市场,开始重视设计研发。深圳许多知名服装品牌正是诞生于这次转型浪潮中。产业由此升级,从单纯的来料加工厂逐渐发展出自主品牌。
问:您对深圳大学设计学院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答:我的建议是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建设依然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深圳拼搏精神,要创造制度优势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倡导尊学术、比奉献、爱教育的精神。学院应“坚定不移地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同时“敏锐把握新科技与新趋势”。课程内容需与时俱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这也是创造力产生的萌芽,着力“培养其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艺术设计学院才能持续输出引领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