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2025年是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称号的第17年。17年来,深圳设计产业创新力和设计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圳设计”也成为具有国际号召力的城市品牌。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其最早的设计人才培育可追溯至几个关键源头,各部委、各省市设计机构及内地高校人才的支援、香港的窗口和启蒙作用、深圳本土教育的萌芽以及海归人才的引入等,构成早期深圳设计教育的雏形,此后,伴随着深圳城市的发展,深圳的设计教育为深圳设计产业发展不断输送人才,并伴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拓宽边界。今天,庞大的设计产业企业为深圳设计的数字化转型和设计教育筑牢了根基,提供了沃土,深圳全市汇聚了大量创意设计服务企业,逐渐形成覆盖全链条的设计生态。
在当前日趋复杂的社会中,全球技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变革,作为对“真实世界挑战”的回应,设计的角色、方法和作用都处于不断拓展之中。设计从仅作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一个环节,拓展到了对系统和全流程做贡献,同时也实现了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
因为撰写深圳设计教育回顾的相关文章,笔者有机会请教那些为深圳设计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各位专家和前辈,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本系列将陆续推出相关文字,旨在为今后深圳设计教育提供参考。
设计教育者简介:
李亦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前院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设计艺术家专委会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曾任深圳大学建筑系工业设计专业的首届负责人。
采访时间:2025年5月14日
采访地点:线上
问:您能介绍一下您在工业设计领域的经历吗?
答:我本科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1983年留学任教,正式进入工业设计领域。当时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处于初创阶段,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参考。1985年,在外籍教授彼得·汤姆逊(Peter Thompson)先生的引导和支持下,我有幸来到英国考察和学习设计教育。
1988年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留学回国,与彼得·汤姆逊先生及几位同事(陈伟、黄志勇、沈志浩、华焦荣、高立峰和王兆国)决定将英国的设计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当时的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正以全新姿态衔接国际市场,设计人才的需求必不可少。因此,深圳大学成为我们创办工业设计专业的目标之地。在邱海洲老师(当时深圳大学办公室主任)的推荐下,我们收到罗征启校长的邀请,并在与工业设计有密切关联的建筑系开启了深圳大学工业设计教育的先河。我成为深圳大学建筑系工业设计专业的首届负责人。
从学缘上看,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属于同根同源的学科,特别是在重视系统思维和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性综合素质,与建筑学的招生标准完全吻合。最初的学生是从建筑学86级学生中转来的10名学生。从87级开始,工业设计专业便按照建筑学标准开始招生。回过头来看,当年这批从建筑系培养出的工业设计学生,后来都成为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的设计类服务与生产企业的核心人物。例如:刘永忠、蓝朝晖、刘东雄、冯碧瑶、赵山峰、冼然、谢金成、冯志峰、陈研等。后来,深圳大学为了适应国内的学科发展,将工业设计专业与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等专业组合,成立了设计系,从此招生对象改为艺术类招生。
在此之后,我便离开了深圳大学,去了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建了家具设计专业;随后又去了南京艺术学院,创建了工业设计学院。
问:您在英国留学期间学到了哪些重要的设计教育理念?
答:在英国留学期间,除了常规的设计项目制教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设计管理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还包括了典型案例学习。课程每周都会邀请一位优秀校友(通常是活跃在国际市场的设计企业老板或总监)来分享他们企业的成功案例和个人成长经历。
通过这门课程,我意识到工业设计涵盖了设计全产业链的思维,这一点对发展中的中国尤为重要。因此,回国后,我从全产业链视角设计了设计管理学、系统论、信息工程学、市场学和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同时,还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主任林衍堂教授开展了深度合作,开设了与香港理工学生同课题、同项目、同时间的设计课程,使我们的学生有机会与当时具有国际水准的香港理工的师学生互动交流。这些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让他们认识到设计不仅限于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贯穿企业的全产业链,为他们未来成为管理设计项目的领导者奠定了基础。
问:您如何看待深圳设计之都的评选和深圳设计的发展?
答:深圳被联合国评为中国首个世界设计之都,这是其设计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圳大学建筑系工业设计专业为深圳的设计发展奠定了基础,确保了后来者少走弯路。深圳设计的成功得益于当时设计教育建立的设计全产业链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对设计市场的健康维护意识。
深圳设计的未来发展,我认为,定位要做好,角色要摆正。设计企业应具备全产业链思维和拓展多元化经营能力,摆脱传统的依赖设计方案或图纸的盈利模式。设计企业和设计师应对市场和社会负责,不仅关注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还要关注社会伦理价值的体现,做有责任感、有温度和有担当的设计人。
问:您在南艺工业设计学院推行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
答:来到南艺后,我提出了“青苹果”可持续发展的“绿设计”理念,旨在培养具有问题意识、挑战思维和创新理念的学生。我认为以“闳约深美,不息变动”为校训的南艺,不应只培养会做设计和会画设计图的学生,而应培养具有高审美品质、高前瞻性和高成长性的人才。所以,我们鼓励学生提出不成熟,但独特的设计概念,因为所有成熟设计方案都属于过去,虽具商业性,但缺乏原创性。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业快速成长为设计总监或设计领袖的学生。因此我更希望他们专注于设计的新思路、新方向和新可能性。
问:您如何看待深圳大学设计学院的发展和变化?
答: 深圳大学设计学院的发展经历了从建筑系到设计系,再到艺术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的转变。随着学校改革和市场的发展,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最初的教学理念是培养能够管理设计项目、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学生。但随着校长的更替和新专业的增加,学院的教育方向、招生对象和招生人数都发生了变化。不过,不管怎么变,设计教育都应与市场紧密相连,人才培养都应与地区经济需求形成闭环,教育都应在差异化中找到特色,培养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学生。
问:当时印象里的深大是什么样子的?
答:当时深大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地点在现在的图书馆5楼,建筑学在6楼。
印象中的大学校园,一进校园的路中间种满了仙人掌。校园没有围墙,但办公楼入门大厅的“脚踏实地”校训十分醒目。光秃秃的文山边供学生勤工俭学的粤海门酒店门前空地上,郭西元教授题写的“古石今人”巨大石刻,在红土和烈日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当时的深大是一座完全开放的校园,除了深大建筑设计院设计的规划有序的建筑外,满目都是与海湾边防线连成一片的红土山地,十分开阔,大有拓荒的冲动。
图:深圳大学教学楼, 李亦文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