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5周岁生日。
从蛇口开山炮响到前海灯火璀璨,从“三来一补”的加工车间到全球科创企业的聚集地,深圳的45年,是一部敢闯敢试的探索史,也是一部用数字技术重构城市肌理的进化史。如今走在街头,看不见的数据流正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条“数字通衢”早已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名词,而是菜市场扫码支付的便捷、社区医院远程会诊的安心、晚归时智能路灯为市民留的那束光。
在这场“进化”中,以华为等为代表的本土科技企业,为深圳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大家合力铺就一条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发展的共生之路。

拓路:从“硬件铺路”到“神经末梢”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深圳从未过时,只是“路”的模样换了新颜。
开车经过滨海大道深超总路段,司机们或许不知道,脚下那条下沉隧道藏着不少“小心思”:隧道顶部的传感器像“千里眼”,能实时捕捉异常停车、烟雾等情况,哪怕是一块掉落的碎石都能被精准定位;中控室的屏幕上,车流、设备状态、应急通道一目了然,处置流程全靠系统自动调度,比人工响应快了好几倍。这背后,是基于开源鸿蒙的交通全息管理平台在默默运转,让每天穿梭于此的上班族多了份踏实。

▲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顶部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一处华为最新的雷视融合一体机和鸿蒙控制器,可以精准掌握经过隧道车辆的行车轨迹。
家住福田区市花路附近的居民,早就习惯了路边那几根“能干的灯杆”。张阿姨买菜路过时,会用手机碰一下灯杆上的NFC区域,免费连Wi-Fi给孙子发段小视频;晚归的年轻人发现,灯杆不仅能照亮回家的路,屏幕上还会滚动播放次日天气 。这些集监控、播报、网络覆盖于一体的智能杆,全市已经建了4.5万多根,主要马路和社区几乎都能见到,曾经杂乱的线杆、监控探头“多杆合一”,街道清爽了,功能反倒更全了。

▲在福田市花路样板点的多功能智能杆
新能源车主李师傅最近常去莲花山公园旁的超充站:“以前充电像等公交,像现在的华为超充,10分钟就能充好跑百公里,线还特别轻,女生也能轻松插好。”深圳的超充站正像便利店一样铺开,目前,深圳超充枪数量已经超越油枪,开电动车出门,再也不用焦虑“里程表见底”,这条“绿色能源路”,让“加油式”充电成了日常。

▲市民在体验“一杯咖啡 满电出发”的超快充电体验。黄海鹏 摄
地下轨道方面,深圳地铁的“刷脸乘车”早已不是新鲜事。在1号线、5号线等多条线路的闸机口,上班族只需刷脸就能快速通行,不用再翻找手机或交通卡。系统会自动关联深圳通账户扣费,遇到临时退票还能自动原路返还。目前,全市地铁智慧出行的用户比例已达80.5%。“以前总担心手机没电刷不了码,现在露个脸就行,下雨天也不怕掏手机淋湿了。”市民王女士说。

筑路: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织网”
深圳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点,而是互联互通的网。智慧城市的触角,正深入到教育、医疗、民生等各个角落,编织起一张惠及全民的智慧服务网。
“喂,是燃气公司吗?我家厨房有点异味……”家住南山的王大伯刚挂电话,手机就收到了一条短信:“维修人员已出发,预计30分钟到达,可实时查看行程”。这是深圳燃气智能联络中心的“新操作”:华为AICC智能联络中心重构了600万用户的服务体验,在这里,用户的诉求全在系统里流转,热线接通率100%,故障响应快了近两成。对居民来说,家里燃气出问题,不用再慌慌张张等半天了。

▲深圳福田区深燃大厦15楼客服中心
“路”的迭代,也体现在“光”的速度里。借助华为Wi-Fi 7、万兆光网等技术支撑,深圳云端学校构建起一条宽广的信息高速公路,在这里上课,宝安区的学生轻点屏幕,便与大鹏新区的同学共同搭建起几何模型;罗湖区的教师发起云端备课,名师的指导瞬间跨越一百多公里跃入深汕学校的课堂.....目前,深圳云端学校“无界课堂”已开展超1000节跨校课程,获2024全球智慧教育创新奖,成为弥合教育资源鸿沟的“深圳样板”,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深圳云端学校
“以前等个CT结果要半天,现在医生电脑一点,图像立马就出来了。”在大鹏新区人民医院,华为F5G全光网络将传统铜线替换为光纤,不仅使用寿命从5年延长至30年,更让医生阅片从 “十几分钟加载”提速到“秒级呈现”。护士查房时,PDA在零漫游网络中流畅切换,输液瓶传感器自动提醒换药,远程会诊的画面告别“雪花屏”卡顿。目前,全市超800家医院和社康中心已上线智慧医保全程刷脸就医服务,从建档挂号、检查报告打印到床旁结算全程“无感操作”,彻底解决群众就医“跑腿堵点”。

▲借助于华为F5G全光网络,医师查看CT片的效率大幅提升。
就连菜市场也装上了“智慧大脑”。福田农批市场里,每个摊位都有电子价签和溯源二维码,市民买块猪肉,用手机一扫就知道产自哪个养殖场、检疫结果如何;电子秤自动算出金额,微信支付宝一扫就能付款,再也不用担心收到假钱。市场门口的大屏还会滚动播放当天菜价走势,哪家菜新鲜又便宜,一看就知道。
这座曾以“三天一层楼”创造经济奇迹的城市,如今正用“一秒一场景”的数字速度,重新定义着民生服务的温度。

引路:从“深圳经验”到“未来范式”
深圳的数字建设,已从“解决问题”迈向“提前想到”。如今这座城市像个细心的管家,悄悄记下你的习惯,提前备好你需要的服务。
在盘古大模型的加持之下,福田区城管队员的手机上了“智慧大脑”:哪个路口有积水、哪片工地噪音超标、哪棵老树需要修剪,系统会自动提醒。对居民来说,家门口的路更平整了,公园的灯光更柔和了,连楼下垃圾桶满了都能被及时清走。这些“无感改善”,其实是城市在用数据“读”懂你的需求。

▲福田区民意速办系统
在罗湖区政务服务中心,全息数字人“深小i”以微笑致意。“请问开办餐厅需要哪些材料?”对着智能导办机器人提问,话音刚落,机器人屏幕便弹出材料清单和“AI填表助手”入口。一位阿姨在数字人客服前连问三个医保问题,AI不仅秒回政策细节,还主动推送附近社康预约链接。
事实上,作为一个深圳市民,大部分业务办理都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在“i深圳”App预约公园停车;进入“粤省事”小程序,在线提取住房公积金......

▲深圳人的大部分业务办理都可以在线上解决
根据2024年6月发布的《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全市要建设一个一体协同的城市级数字孪生底座,构建不少于十类数据相融合的孪生数据底板、上线承载超百个场景、超千项指标的数字孪生应用。未来每个深圳人会有一个“数字分身”,把交通、水务、生态等方方面面都 “搬” 进虚拟空间,哪里可能堵车、哪片区域要下雨,都能提前模拟预警。到那时,上班路上避开拥堵,台风天提前收到避险提醒,或许会成为新的日常。
深圳的“路”早已超越地理范畴,它是凌晨四点菜市场里扫码支付的微光,是社区养老服务点里老人用智能设备视频通话的笑声,是暴雨天里自动启动的隧道排水系统,是千万人每天都在经历的“小确幸”。华为等科技企业与这座城市的故事远未结束。技术与城市的每一次碰撞,都在书写新的可能,这些终将汇聚成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
采写丨深圳晚报记者 王新根
即日起
深小晚将随机抽取幸运粉丝
每人送出
设计深圳·2025
门票1张!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参与方式:
1、进入深圳晚报微信公众号
2、点击“发消息”进入对话框
3、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 “设计深圳”,获取链接参与抽奖

开奖时间:9月10日(周三)12:00
展会开放时间:
2025年9月18日(周四)10:00-18:00
2025年9月19日(周五)10:00-18:00
2025年9月20日(周六)10:00-18:00
2025年9月21日(周日)10:00-17:00
*每日结束前1小时观众停止入场
展会地址:深圳会展中心(福田)
注意事项:
1、进入抽奖小程序会有一个5秒的开屏广告,请勿点击!请勿点击!请勿点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门票为电子兑换票,一人一码兑换,当日有效。门票一经兑换,不可解绑(兑换流程详见小程序页面);
3、电子兑换码需在9月18日前兑换,逾期兑换码将失效且无法兑换;
4、本次展会采取实名制认证,现场持有效证件原件入场;
5、16岁以下儿童不能入馆;
6、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深圳晚报所有。
— 深小晚特选 —
— 深小晚特选 —
— 深小晚特选 —
— 深小晚特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