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架无人机灯光秀背后,他们以“另一种光”照亮深圳

幸福福田

08-27 00:39

摘要

作为福田分会场项目负责人,无人机方阵的总指挥台是他的“战场”

“5—4—3—2—1!”

倒计时从对讲机传来,悬在控制台前的食指终于按下。

天际线,动了。

2025年8月26日晚8时26分,深圳福田中心区的夜空被光浪掀开。无人机如星群翻涌,勾勒出徐徐展开的巨型卷轴。

“开始了!”地面人群中,传来一声稚嫩的高呼,很快就被音乐和惊叹盖了过去。成千上万张仰起的脸庞,被流光映亮。

这里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无人机灯光秀现场。今夜的市民广场、深圳人才公园,1.2万架无人机开演“梦幻联动”:

以天地为幕、以城市为舞台,以绚丽光影与酷炫科技,向世界尽显“奇迹之城”的风采。

而与热闹人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种“紧张的安静”。

01

  点亮光的人  

无人机群飞行表演统筹方武凌,正在监测现场各项工作情况。

作为福田分会场项目负责人,无人机方阵的总指挥台是他的“战场”。

“无人机集群表演是万星飞舞,而我们必须‘一星一检’。”

每一架无人机是一个像素,每一帧需提前算准路径,不能撞、不能偏、不能晚。

这绝非简单的“花架子”,而是一项融合尖端技术的复杂工程。授时、导航、抗干扰、路径协调——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此次无人机表演,更是挑战满满。首创1.2万架无人机灯光秀表演(6000+6000双矩阵联飞),首次持续飞行超30分钟,任何一项突破都非易事。

“从创意到编码,差一毫秒都不行。”

很难想象,操控6000架无人机,现场仅需约10人

这靠的是智能系统,与前期成千上万次的模拟。风大,无人机装上测风传感器;信号杂,他们自主研发抗干扰系统。

为了呈现今晚的完美效果,团队筹备了近一个月。表演前6小时,团队就已抵达现场。

逐组编排无人机队形轨迹,逐一检查设备核心部件,给每一架机器充满电量,将演出剧本代码依次导入机身……筹备工作像精密仪器的齿轮,容不得半点差错。

起飞前1小时,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工作人员需每半小时观测现场巡场飞机情况,保证飞机状态正常。

起飞前半小时,试飞几架飞机,进行风速测试、安全性测试,保障飞机能以良好状态完成表演。

当无人机灯光秀的音乐响起,这支平均年龄26岁的团队,用科技将艺术“写”入夜空——

他们来自一家年轻的深圳民营企业。从最初创业,到如今产品服务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家企业仅用了9年。

在这片以创新为底色的天空下,走出一条以天为幕的新“赛道”。

今夜,无人机编队再次突破想象边界。

02

  修复光的人  

同一时刻,姜晓亮正环顾四周,敏锐的眼神如探照灯一般扫过楼群及广场周围,并通过对讲机同步反馈。

他是景观照明技术员,今晚负责在“大中华”应急保障点位值守。

灯光秀不只是空中的演出,更是天地联动——无人机变换图案,地面楼体灯光也要随之起舞。

而这背后,是一张高效协同、多层防护的技术保障网:主控制室实时监测所有楼宇信号,五个保障小组分区待命。

主控制室

据现场灯光秀运营方负责人介绍,这次现场还配备了技术员,深入以往易出故障的楼宇定点盯守,实现秒级响应。

“大型灯光表演就像拼图。”

在姜晓亮看来,每栋楼就是一块组件,楼面展开就成了完整的拼图;具体到每栋建筑,又可以想象成一张小拼图,上面布满了光源的点位。

来深12年,他熟悉深南大道周边数十栋大楼的“毛细血管”——电箱位置、线路走向、设备分布,早已在大脑里勾勒成精确的地图。

这份经验,也体现在每位维保技术员手边的工具箱中——里面装满了基于以往教训准备的备品备件,这是他们在“黄金检修期”高强度排查后,为今晚定下的“快速维修原则”:一旦有需要,最快现场解决。

今晚,姜晓亮的对讲机始终打开,接通的是专用指挥频道。从下午5点集合开始,他们团队成员就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一旦有楼‘失语’,我们必须立刻反馈、听指挥维修。”

而在控制室的统一调度下,哪怕不是他所负责的楼栋发出求助,距离最近的他也会第一时间赶去支援。

谈起如何摸清每栋楼的“脾气”,姜晓亮眼角的皱纹里漫出一缕笑意。团队在日复一日的实战中,早已“织成”一张比灯光点位更细密的“守护网”。这网,是联动协作的体系,也是时刻待命的决心。

无人机的光在空中作画,而他们的光,沉默地治愈着“不亮的星星”。

03

  守护光的人  

人群欢呼时,钟嘉杰背对绚烂天幕,紧盯手中无人机侦测屏上跳动的信号。

他是福田公安分局机训大队副大队长,也是今夜现场“反黑飞”组组长。

与以往灯光秀不同,这次他带领8人专项小组,负责守护空中表演区域的安全。

下午5点半,他已带队布设设备。三个侦测反制点分别位于莲花山小平铜像平台、市民中心连廊和会展中心,形成一条覆盖表演空域的中轴线防线。

“黑飞无人机会干扰表演,甚至引发炸机;无线电干扰设备更可能直接击落无人机。”他解释道。

侦测到未授名单的无人机,团队会立即锁定其位置和飞手坐标,通知地面警力查找处置。而对于潜在的反制设备,则依靠网格警力巡逻和派出所视频监控进行排查。

“人聚人散,安全从来不是偶然。”从警12年,他亲历深圳灯光秀从无到有、从简到精。在日常安保工作中,面对瞬时集聚的上万人流,他并不紧张。

但万架无人机表演带来了新挑战——“黑飞”防控成了重中之重,不能直接使用反制设备,那样会干扰正式表演,只能找人、找设备,压力更大。

尽管提前推演多次,他仍坦言“心里没底”:“彩排在凌晨,无法预估现场会有多少市民自带无人机。哪怕方案再周全,意外总有可能发生。”

不远处,数百名民警正分区值守,在人潮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安全网。

铁马分区、人流蓄池、无人机巡喊、黑飞侦测……多线并行的安保体系,将数万人的激情与夜空中的璀璨,融为一道有序而安全的风景。

从准备到结束,他们站了整整6个小时。夜空回归宁静,地面警灯依旧闪烁。

他终于松开紧握的对讲机:“灯光秀是深圳的名片,而我们的职责,是让每个人安心看完这场秀。”

04

  另一种光辉  

当晚10点,最后一批观众离去。

方武凌放好最后一架无人机,姜晓亮关闭最后一个电箱,钟嘉杰签完交接记录。

城市入睡,而他们正在回家路上。

这场秀有两束光:一束在天上,是科技与艺术交织的梦;一束在幕后,是职责与信念点亮的星。

光影大秀璀璨却短暂,他们的光安静却长久。

这不仅是无人机灯光秀,更是整座城市的合奏。台前是华彩乐章,幕后是稳健声部——缺一不可,互成经纬。

正如深圳经济特区的45年:楼宇不是一天建成,灯光并非一夜点亮。是每一个精准的手势、每一次耐心的修复、每一刻安静的守护,铸就成这座“创新之城”的厚度。

今夜,在他们的默默守护下,我们都看见了同一片璀璨夜空——

不仅有科技和艺术,还有托起城市天际线的建设者身影、夜空中闪耀的“I love Shenzhen”爱心与环绕的友好手势、楼体映射出的市民笑脸……

那分明是,名为深圳的光。不在空中,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END-

编辑 | 庄媛、劳子殷、邱淑滢

校对 | 廖静文、蔡诗妍、王河峰、彭融

审校 | 董芳君

监制 | 周常

信息来源 | 福田融媒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