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庆祝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丘树宏
自1980年8月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短短四十五年时间,珠海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了一个名扬世界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可谓沧海桑田、翻天覆地。其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是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和思想理论的指导与实施。珠海的发展成就是全面性的,而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成为珠海最显著、最靓丽的特色。在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珠海除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外,还为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有益的经验和借鉴。珠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珠海人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为改革开放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珠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践。
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理论,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贯穿于珠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珠海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到过珠海的人都说:“珠海的空气新鲜”,“珠海人是绿色富翁”。珠海人自己也十分骄傲的是:有一片绿色,有一块蓝天,有一湾碧水,有一方净土,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海滨城市,有一个人人羡慕的“绿色家园”。
观念的超前,使得珠海人不仅仅满足于“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他们做得更多的是:给子孙铺一条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40年的建设,珠海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海滨城市,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相对于沿海富裕地区来说,珠海人的腰包不算很鼓,有时甚至还有点囊中“羞涩”,但全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并适度超前,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52.85平方公里,各种经济成分得到充分发展,全市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多年在土地制度上的创新运作,使得土地资源成为珠海今天独特的资源优势。
实践证明,在中国改革开放理论,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建市和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珠海市一反传统的城市、地区发展模式,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政治体制的种种束缚,闯出了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全国的典范之一。
珠海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既注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甚至更为重视后代人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代际公平”;既注重满足当地的需要,又注意顾及周边地区以至更大区域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区际公平”。
四十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与珠海可持续发展的“珠海路径”——
(一)改革开放理论为珠海实践提供根本遵循。
1、珠海作为首批经济特区,率先实施土地管理“五个统一”改革(统一规划、征用、开发、出让、管理),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创办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1979年)和中外合作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1980年),冲破计划经济藩篱。
2. 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1992年全国首推“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开创技术入股地方法规、设立首家知识产权法庭,形成尊重创新的制度体系。当前通过“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模式,培育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智慧的人才队伍。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程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作用珠海作为首批经济特区,率先实施土地管理“五个统一”改革(统一规划、征用、开发、出让、管理),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创办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1979年)和中外合作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1980年),冲破计划经济藩篱。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1992年全国首推“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开创技术入股地方法规、设立首家知识产权法庭,形成尊重创新的制度体系27。当前通过“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模式,培育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智慧的人才队伍。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程生态优先的底线思维特区成立初期即确立“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原则,制定城市建设“八个统一”、环保“八个不准”及项目“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1980年代关闭采石场,严格限制建筑高度与密度,邓小平1992年视察时赞誉珠海“跟新加坡差不多”。产业升级的绿色路径从初期“三来一补”转向高端制造:培育智能家电、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打造格力电器等全球领军企业。
(四)新时代深化改革与开放新格局粤港澳深度合作全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落地制度创新成果440余项,12项经验全国推广。推动琴澳一体化开放体系,深化港珠澳大桥效应。改革再出发的实践2024年提出“改革提标、开放提档、创新提质、实干提效”,部署600余项改革任务,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商事主体增至35.68万户。
(五)理论实践互鉴的启示珠海经验印证:中国改革开放理论是创新是特区发展的行动指南,而特区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则成为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核。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推进,更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珠海从边陲渔村(1979年GDP仅2.09亿元)到今天建设成为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巨大蜕变(2024GDP4479.06亿元),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城市治理中的生动诠释。
珠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经验——
回顾珠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经验可概括为六个方面。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适度超前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有超前的环境意识。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树立公正为本的发展理念。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建立资源节俭型的经济体系。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建立具有持续发展意义的科技教育体系。
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建立共同行动的社会机制。 新时代珠海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进入新时代,国家和省委对珠海提出了实现三大目标的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任重道远,使命光荣,坚持可持续发展依然是珠海最好的选择。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珠海经济特区的特色和经验,也是今后争创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就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必须进一步解决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建立完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特别要注意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必须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珠海两个文明建设中地位的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这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成为珠海最富魅力的城市品牌,同时也是珠海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第三,必须发挥丰富的土地资源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势。要牢固树立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念,保护耕地,合理利用,造福子孙;要加强对土地的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坚持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美化的原则,规范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四,必须十分注重城市资源、经济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科学整合,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的最大化。
第五,必须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人口增长要与全市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第六,必须正确处理好宏观发展与微观发展的关系。比如城市定位问题,就长远来说,珠海有成为一个港口大城市的可能,但就目前来说,先从一个中等城市的定位开始,建设一座美丽的“旅游康居城市”、现代化的“花园海滨城市”,应该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期,广东省提出了向海图强,再造海上新广东的战略,珠海是海洋大市,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依然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扎实有效的措施。
此外,珠海建立经济特区40年了,已经到时候将文化建设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范畴,予以战略性部署安排。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改革开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0多年来珠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也是实践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历程。面向新时代,珠海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环境优势、体制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独特的人文优势、地理优势,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市场化、法制化、现代化方面继续进行卓有成效、富有创意的探索,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理念、市场配置资源、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实现创新,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综合实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尽快把珠海建设成为花园式海滨城市和现代化经济特区。
可以相信,在新时代,珠海将以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贵实践,继续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997年初稿,2025年8月
四稿于德国埃斯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