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通途:墨脱的时代跨越与未来之约

察理思特

08-02 00:24

摘要

藏东南的群山中,墨脱如孤岛般隐匿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处。

7月30日清晨,“察理”从波密县出发,计划沿扎墨公路前往雅江水电站下游的墨脱县。然而,9时14分传来的消息让行程按下暂停键——受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影响,国道559线墨脱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所有车辆与人员禁止通行。

截至发稿前,墨脱公路和派墨公路仍然处于封闭状态

这场突如其来的封路,恰似墨脱交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崇山峻岭与江河峡谷间,打通一条稳定的进出通道,始终是这片土地最炽热的期盼。

从人背马驮到公路环网:

生命线的百年突围

藏东南的群山中,墨脱如孤岛般隐匿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处。这个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曾长期被喜马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双重阻隔。“上世纪90年代,需要人和牲畜背着一台冰箱进墨脱,在原始森林里走了几天。林芝市民次仁的讲述,勾勒出往昔的艰难——物资运输全靠人力畜力,翻越多雄拉山口时,稍有不慎便会坠入冰缝。

2013年10月31日,扎墨公路的通车改写了这一历史。这条全长117.278公里的公路,耗资16亿元,在雪崩、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的地质断裂带上凿出通道。但印度洋暖湿气流在此形成“雨窝”,年降雨量超2000毫米的雨季里,塌方与滑坡仍是常态。如今实行的“双号进、单号出管制,以及夜间禁行规定,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扎墨公路(墨脱公路)

2021年派墨公路的全线贯通,让墨脱迎来真正的交通革命。这条67.22公里的新路,将林芝至墨脱的距离从346公里缩至180公里,通行时间从12小时压减到4小时,与扎墨公路构成闭环。尽管2023年多雄拉隧道附近的雪崩事故导致其至今封闭,但两座公路构成的“双保险,已让墨脱“与世隔绝的记忆逐渐褪色。

从公路时代到铁路愿景:

战略通道的迭代升级

在扎墨公路临时管制的间隙,“察理”打开地图软件,派墨公路的封闭标识仍醒目可见。但屏幕上另一条虚线正引发期待——川藏铁路林芝至墨脱支线的勘探线路,如银线般串联起峡谷与高原。作为继青藏铁路后第二条进藏大动脉,川藏铁路预计2030年通车,而墨脱支线的规划,将让这个边陲县城真正接入全国铁路网络。

施工现场的捷报不断传来:色季拉山隧道掘进突破70%,这座海拔超4700米的隧道将打通藏东交通瓶颈;康玉隧道采用“微震监测+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攻克了岩爆与高地温难题。这些创新不仅服务于铁路建设,更为雅江水电站的物资运输奠定基础——当前墨脱公路年通行能力仅10万吨,年均封路150天,远难满足工程需求。

川藏铁路林芝-波密段施工现场

按照规划,未来墨脱将形成“两横一纵交通网:升级后的扎墨公路提升抗灾能力,派墨公路完成雪崩段整治,川藏铁路支线实现客货混跑。届时,水电站所需的钢材、水泥可通过铁路直达工地,运输成本降低60%以上,年通行能力跃升至300万吨,彻底告别“因路误工”的困境。

从交通突围到发展破局:

大国工程的民生温度

交通的迭代

始终与墨脱人的生活轨迹同频共振

这种变化更深刻体现

雅江水电站的辐射效应中

色季拉山远眺南迦巴瓦峰

雨停了,扎墨公路的管制仍未解除。站在波密县的观景台眺望,云雾中的雪山若隐若现,雅鲁藏布江如银链般缠绕山间。从人背马驮的艰辛,到公路环网的突破,再到铁路时代的憧憬,墨脱的交通史,正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边疆发展史诗。而雅江水电站与川藏铁路的双轮驱动,终将让这片雪域明珠,在通达与繁荣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站在观景台眺望波密县

采写丨陈飞 冯牧原

编辑丨梁煖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