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案例回放
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嘉是个“差不多先生”,成绩等多方面都处于中等水平,对很多事物都是一副既不抗拒也不在乎的样子,唯独对手机非常依赖。小嘉的父母说,他一回到家就抱着手机不放,不管是吃饭还是写作业都离不开手机,就连上厕所都要带着手机,只要看到手机屏幕亮了就会立刻拿起来,一边打字还一边自顾自地傻笑或嘟囔着什么。小嘉的父母十分费解:孩子也没有沉迷游戏,为什么就是放不下手机?
一次,小嘉的手机没有锁屏,父母点开聊天软件,在里面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群,有学校同学组建的群,也有关于游戏和动漫的群,甚至还有专门抢红包的群,每个群都很热闹,没一会儿工夫就有几十条未读信息了。小嘉的父母恍然大悟:难怪孩子总是“日理万机”的样子。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嘉的父母想劝孩子不要过度沉迷网络社交,但又怕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迟迟不敢介入。
+ + + + +
剖 析
青春期孩子沉迷网络社交的三重原因
//
需求未被满足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中。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他们非常在意同伴的看法,渴望被同伴看到,获得同伴的接纳、认可和赞赏。
然而,在班级中,由于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能力、成长经历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融入群体,获得群体的赞赏更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社交群组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低门槛、人数多的平台,能够快速满足他们的归属感需求,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沉迷其中,且现实社交越单薄的孩子,对网络社交群组的依赖越严重。这些群组由于成员既多又杂,且总有新鲜信息冒出来,会让人产生“充实”的错觉;同时它还会导致信息焦虑,让孩子觉得如果一段时间不看群消息,自己就会被世界抛下。一正一反两种效应不断拉扯着孩子,使其难以放下手机。
亲子沟通不畅
案例中,小嘉的父母在他出现依赖手机的情况后没有及时介入,直到偶然看到聊天内容才知道孩子沉迷网络社交。由此可见,小嘉的父母和孩子平时缺少有效沟通,发现问题只能“偷偷摸摸”地去了解。
其实,不少孩子沉迷网络社交的原因之一就是亲子沟通方式没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改变。这些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多以传授、命令的形式输出,孩子以接收、服从的形式输入,这种沟通方式对于家长来说似乎更加轻松高效。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亲子沟通形式就该向提问、讨论的方向过渡,给孩子更多输出的空间,让信息在亲子间流动起来,而不再是单向输入。然而,这部分家长并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仍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压制孩子,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或不重视孩子的诉求,就容易导致孩子走向拒绝表达也拒绝接受的极端,转而在网络群组中寻求安慰与共鸣。
精神世界空虚
小嘉样样都“差不多”、对什么都“无所谓”,沉迷网络社交,这些都反映出他精神世界的空虚,这种症状被称为“空心病”。有“空心病”的孩子缺乏价值感、目标感和内驱力,一旦通过网络群聊获得了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就容易沉迷其中。
破 题
把孩子的社交拽出屏幕的三个锦囊
//
沉迷网络社交会给孩子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如探索欲望降低、学业成绩下滑、现实社交能力下降、不利于身心健康等。但一些有益的网络社交群组也有正面作用,如可以共享资源、合作学习等。因此,父母介入时要注重方式方法,以陪伴引导代替强硬控制。
换位思考,回应孩子的需求
孩子在网络社交中寻求的是缺失的归属感和成就感,父母应换位思考,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并主动了解孩子在朋辈中希望被认可的点是什么。虽然朋辈社交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父母不能直接给予的,但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社交条件、提供情感支持,同时可以向孩子传授社交技巧。
例如,父母可以在孩子生日、节假日或期末考试结束后等特殊时间节点,给孩子准备好零食、餐费,鼓励孩子邀请同学一起庆祝;还可以跟家有同龄孩子的朋友相约一同出游,并拜托自家孩子负责他擅长领域的任务,既可以是选择出游地点,也可以是上网采购需要的物品,还可以是挑选合适的餐厅,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和展示机会,引导孩子在现实中找回归属感、融入感和被认同感。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抱着“治疗”孩子的目的,而应放下负担尽情享受亲子时光,这样才能真正带给孩子安全感和满足感,有效帮助孩子从网络社交中抽离出来。
适当示弱,引导孩子的行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孩子之所以陷入网络社交,被其左右情绪和认知,是因为他只是一名“参与者”。一时切断孩子与群组的联系是治标不治本的,要让孩子彻底摆脱群组的控制,使其学会善用群组而不沉迷群组,家长就要引导孩子由“参与者”变为“观察者”乃至“研究者”。
相比于父母,孩子对网络社交群组的运用可能会更熟悉,父母可以适当示弱,请孩子带自己入群了解新鲜事物。这时,父母要放下架子和成见,真诚地跟着孩子的介绍去了解群里的人和事。孩子给父母讲解的过程就是他观察、归纳的过程。父母无需说教,更不要随意对群组里发布的内容进行评价,而应通过提问指引孩子观察群组的管理方法、聊天内容以及其他成员进群的目的等。在这个过程中,亲子沟通会渐渐变得流畅,如果群组中确实存在虚假人设、上当受骗风险、不理智和不文明发言等问题,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将其总结出来。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把观察到的内容整理好,并联系班主任为孩子争取面向全班同学展示的机会,让孩子用自己鲜活的体验向同学介绍网络社交群组的利与弊。这是一个“很慢”的方法,但与父母直接指出利弊相比,孩子自己得出的结论和发现的道理才是他最认可的,整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学会辨别和善用群组,还能使其体验到观察和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温和坚定,纠正孩子的行为
父母在理解了孩子沉迷网络社交的原因后,虽要积极主动回应孩子的需求,但也不能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开脱。孩子手机不离身、忽视身边人的做法是不对的,父母应当明确指出其问题并帮助其改正。
父母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的形式与孩子“约法三章”,比如提出晚上十点之后不能用手机、吃饭时不能看手机,规定哪些信息不能透露等。亲子之间的约定应该是严肃的,且约束最好是双向的,孩子也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孩子反复犯错、试探底线,一般是因为家长态度不够坚定。因此,亲子约定一旦形成,双方就要坚定执行。家长要温和而坚定,守住底线,有效纠正孩子的行为,把孩子的社交从“小屏幕”拉回“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