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大吃”一场:学学蔡澜的“断舍离”

察理思特

06-29 00:21

摘要

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蔡澜去世,在网上泛起波澜。

蔡澜是个好玩的人,他一生都在玩,也玩出了无数人羡慕的生活方式。比如他有一句金句“钱是拿来花的,不是拿来存的”,这句话也足以概括他的一生。

2023年,太太去世后,他把豪宅卖了,住进月租14万的豪华海景酒店,并雇了8人团队照料:管家、护士、司机、按摩师、助理……一个都不能少,每月人工50万港币。

当然,这样一种生活,对每个月为房贷、生活费等而奔波的普通人来说,似乎有点遥远。真正触动我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即,他将自己一辈子的收藏品如书籍、字画、古董、家具等,全部送人,仅留下一饼承载着与妻子回忆的普洱茶 。蔡澜曾在接受杨澜采访时称,将这些收藏品送人不心疼,“他们喜欢比我自己喜欢更多,所以就送了”。

▲图源:IC photo。

他这样一种“断舍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生命终点的优雅姿态。

事实上,很多人——尤其是年老之后,都需要做出这种“断舍离的选择。蔡澜没有儿女,即使有儿女的人,也都面临类似蔡澜的困境,自己十分珍爱的承载特殊情感的藏品与物件,不能被孩子理解。上次在一个媒体人群里就有人在讨论,自己年轻时喜欢收藏的邮票啥的,孩子根本不感兴趣,担心将来会被孩子当垃圾处理。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某人买了一套二手房,在房间里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大档案袋,里面装着几大本影集、日记本以及奖状证书等物,这个买家翻阅了一下,发现是一个老人的私人物件,这些物件记录了老人的一生。打电话给原房主,得知是房主父亲的遗物,老人已去世。电话最后,原房主说,不要了,丢到垃圾桶吧。

这个故事令我唏嘘不已,它也反证了蔡澜的通达。留给肉身的时间是有限的,个人看重的某些物品,送人或者捐献出去,可能是更好的做法,能为他们找到更有尊严的归宿——这是一个隐喻,进而言之,我们对待生命需要一种更达观的态度,需要放下某些“执念”。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现代人不是住在房子里,而是住在符号里。”蔡澜的举动正是对这种符号化生存的反叛,他拒绝让物质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是重新夺回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权。

很多时候,学会“断舍离”,才能拥抱真正的自由和快乐。那些困住我们的,往往不是物品,而是一颗不敢洒脱的心。蔡澜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够放弃什么。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创造过什么。或者说,人生最难的功课不是如何得到,而是如何优雅地放手——这不是鸡汤,而是被滚滚红尘中的人们常常忽略了的生命的真谛。

作者丨李跃

编辑丨吴俊霞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