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Axios新闻网援引的最新民调数据显示,全球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上升,而对美国的好感度则跌入负区间值。
就在上个月,《参考消息》上一篇文章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正发生微妙但意义深远的转变。五年来,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评价比例首次出现下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持“非常不友好”看法者的比例下降了10%。
而美国Axios新闻网的这篇报道称,此项最新民调覆盖加拿大、法国、日本、俄罗斯等41国民众,通过计算正面评价受访者的比例与负面评价受访者的比例差值得出结果——这样的一升一降,不只是美国民众的看法,更成为全球民众一种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看来,美国贸易政策正以牺牲其自身利益为代价,助推中国崛起。
也就是说,普通民众的理性判断正在突破政客构建的舆论桎梏,以更务实的态度重新审视中美关系。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美国以及各国民众对现实利益的敏感度,更暗示着长期被政治操弄的对华叙事正在遭遇自下而上的解构。
稍稍梳理一下不难发现,这一转变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原因。
首先,关税战的现实冲击正在瓦解精英阶层的“中国威胁论”叙事。
还是以美国为例。该国消费者发现,来自中国的服装、家具、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飞涨,生活成本大幅提高。美国农民、科技企业也因失去中国市场而遭受损失,这使民众开始反思那些一味对抗的政策。
图源:图虫创意
其次,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不可忽视。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普及之前,美国民众获取中国信息的渠道有限,大多依赖本国媒体。而部分美国媒体受政治因素影响,对中国的报道存在偏见和歪曲,导致美国民众对中国产生刻板印象和误解。
如今,社交媒体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在社交平台上,关于中国现代化都市的直播、美国游客在中国的真实见闻等内容越来越多,反映人们对中国文化和发展成就日益浓厚的兴趣。此外,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也增进了相互理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到中国旅游、学习或工作,他们亲身体验到中国的发展变化和文化魅力。当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看到现代化的城市、热情好客的民众、丰富灿烂的文化,那些曾经的偏见自然不攻自破。
调查显示,曾有中国旅行经历或接触中国文化的美国民众,对华好感度是总体样本的两倍有余。这种基于个人体验的认知重建,正在消解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意识形态偏见。美国博主“甲亢哥”中国行火爆网络就是一个最新的例证。
是的,当政治精英仍困在冷战思维的话术茧房里,普通民众正通过数字时代的文化毛细管,自发完成对中国的祛魅与重构。真正的认知重构,从来不是在议会大厅的激辩中完成,而是在普通人点亮手机屏幕的瞬间,在文化共鸣引发的会心一笑里,在跨越太平洋的货轮汽笛声中悄然生长。当美国民众用指尖划破政治话语的泡沫时,他们也在书写着关于文明互鉴的新叙事——这或许正是数字时代赋予人类的最大馈赠。
我相信,未来的国际秩序不应由政客的煽动决定,而应由普通人的切身利益与共同命运塑造。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正是看似微弱的民间力量,最终成为改变历史航道的磅礴江河——这一次,或许也不例外。再次想起杨万里的那首名诗《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不管美国政客如何围堵中国,真实的民意是无法被永远操弄的,看似微弱的民间力量,犹如出村的堂堂溪水,最终会成为改变历史航道的磅礴江河。
来源:察理思特
作者:李跃
编辑:张育峰、刘嘉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