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风采 | SIATer的破茧成长记:从迷茫到闪耀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

06-17 04:43

摘要

在科研中,当我遇到难题想要放弃时,球场上的这份坚持总会激励我重新振作,告诉自己全力以赴

青春作伴  
 奔赴远方
书写青春故事

毕业季,不仅是收获的时节,更是回望成长的时刻。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这片沃土上,有这样一群学子,他们并非生来耀眼,也曾经历迷茫、尝试、跌倒与挣扎。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勇敢的尝试和坚定的信念,他们实现了从普通到非凡的蜕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吴迪、储攀、刘自强、刘聪、程冰华五位2025届优秀毕业生的故事,感受那份令人动容的“成长型”力量。

破茧成蝶 | 吴迪:从内向“i人”到科研领航者的进阶之路

REC

优秀毕业生—吴迪_proc.jpg

“大学前两年,我像蒙着眼走路的人。”吴迪坦言,本科时曾因目标模糊虚度光阴。直到大三目睹同窗差距,才在焦虑中奋起考研。2022年盛夏,他攥着录取通知书站在深圳先进院门口,暗自发誓:“这里必须成为新生的起点。”

逼出舒适圈:当集成所机器视觉研究中心招募学生干部时,这个习惯躲在角落的“i人”,主动撞碎舒适区的枷锁,主动竞选班干、担任学生助理,组织献血活动、策划红色研学,也作为代表向来自各地的参观者介绍所在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一开始我紧张得声音都在颤抖,但随着次数的增多,我逐渐变得从容自信。”

图片7.png
图片6.png

左:SIAT羽毛球团体赛获得亚军

右:“先进青年杯”比赛

球场悟真谛:院羽毛球队的三年征途,让他收获的不只是奖牌。“我特别喜欢羽毛球圈子里的一句话:‘球不落地,永不放弃’,当球还在空中飞舞,我就告诉自己要全力以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球场上,更是生活的真实映射。在科研中,当我遇到难题想要放弃时,球场上的这份坚持总会激励我重新振作,告诉自己全力以赴。”

图片5.png
图片8.png

左:2023年高交会,吴迪介绍所在中心展品

右:宋展老师指导系统搭建

玩转科研 | 储攀:在实验室“打怪升级”的佛系博士

REC

优秀毕业生—储攀_proc.jpg

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合成生物学实验室里,有一位自封“先进院老油条”的2025届博士毕业生,用八年时间践行着独特的科研哲学——把实验室当游乐场,让好奇心当领航员。

好奇心驱动:因“生命的神奇”选择合成生物学,2017年,储攀被“经费管够、设备闪亮”的合成所吸引,师从傅雄飞研究员。从此开启脑洞大开的科研之旅:观察不按套路出牌的数据,追踪会变形的神奇细菌,组会讨论秒变“科研脱口秀”。

快乐科研法:“困难?不存在的!”储攀的实验室生存法则充满江湖气,“老板和师姐太牛,跟着混就对了。”他独创“游戏式科研节奏”——干完重大项目立刻切假期模式:骑行大鹏半岛吹海风,躺平老家看云卷云舒。被问如何平衡科研生活,他摆摆手:“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着挤着就蒸发了!”

图片9.png

八年“打怪升级”毕业之际

这位自嘲“每天胖三斤”的博士留下金句

致导师:"感谢傅老板带我玩科学!"

致学弟妹:"珍惜自由青春吧!

等成了社畜,连掉头发都是指数增长的!"

慢行者:刘自强 | 从“三无选手”到顶会收割机的破局之路

C

优秀毕业生—刘自强_proc.jpg

 

行到水穷处:保研后,我怀着“笨鸟先飞”的想法提前进入课题组。然而,薄弱的科研基础和陌生的环境让我举步维艰。读文献、学知识收效甚微,想法难以实现,科研陷入停滞,自我怀疑和焦虑如影随形。幸得导师指引方向、师兄师姐倾力相助,才勉强步入正轨,初识科研之艰。研一集中授课期间,科研暂时搁置,雁栖湖的生活丰富多彩。然而集中教学结束之后,看着周围的同学陆续中了论文,焦虑感再次扑面而来。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上:刘自强参加篮球赛

下:ACL会场和课题组合照、发表口头报告

坐看云起时:研二伊始,我全身心投入科研。万事开头难,但在完成首次完整投稿后渐入佳境,接连向COLING、ACL、NeurIPS三大顶会发起冲击。幸运的是,三篇论文均被接收!我首次踏出国门参加学术会议,完成口头报告,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一起共襄学术盛宴。同时,秋招之旅开启。初期异常坎坷,面试屡屡碰壁,仅字节跳动一家就经历了13次面试,不停地被挂,然后重新开始面试。在反复磨砺中积累经验,最终迎来爆发,最终在秋招开奖阶段,收获了腾讯、智谱、字节、美团、京东等多家头部企业及大模型独角兽的顶尖offer。

慢慢前行——感恩与启程:很喜欢慢慢这个词,因为我本身就是慢慢的人:慢慢熟悉科研,慢慢积累经验,慢慢收获果实。从初时的“三无选手”(0论文0实习0竞赛),到一年内发表3篇顶会论文、积累实习经历,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坚持。感谢师友的鼓励陪伴,助我穿越迷茫。这段“颠沛流离”终得圆满结局,我将带着这份积淀与勇气,开启人生新篇章。

图片13.png

毕业答辩

淬炼成才 | 刘聪:从“掰玉米的猴子”到科学探索者

REC

优秀毕业生—刘聪_proc.jpg

博士第一课:聚焦的力量

2019年,我带着研究助理的经历开启博士生涯。起初,我精力充沛,如“猫头鹰”般早出晚归泡在实验室,热衷尝试各种新想法——改进设备、编写软件、提议新实验。然而,开学第一次组会,导师就一针见血地批评我像“猴子掰玉米”,兴趣太泛,不懂聚焦。“不聚焦,终将一事无成。”这成为我的博士第一课。我深刻领悟到:灵感可贵,但必须围绕核心科学问题进行选择与设计,为目标服务,校准方向。

写作的突破:视角的转换

科研写作曾是我面前的大山。面对漂亮的数据和纷繁的想法,却不知如何下笔。初稿内容零碎,如同“米饭掺了石子”。导师并未直接教写作技巧,而是点出关键:“好文章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醍醐灌顶的指引让我学会从多角度、高维度审视问题,寻找核心立意。从此,我读文献更关注作者的视角与架构,写作能力显著提升。

伙伴与热爱:科研的初心

先进的科研仪器是我最亲密的伙伴。原子力显微镜如同最灵敏的手指,让我感知材料表面的原子起伏与粘弹性,在微尺度探索力、热、电、光的耦合效应,它几乎贡献于我每篇论文。散裂中子源则独具慧眼,能穿透材料,揭示原子核与磁矩的奥秘,我有幸用它表征纳米薄膜的磁矩。我还动手搭建了摩擦电测试设备,探索电荷密度与压力的关系,相关成果发表在Device期刊。

图片14.png

刘聪

对我而言,科研不仅是工作,更是热爱所在。人生只有一次,能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是最幸福的选择。

百炼成钢 | 程冰华:坚定信念、砥砺前行的科研攀登者

REC

优秀毕业生—程冰华_proc.jpg

科研之路,砥砺前行:生命是宇宙间最精妙的奇迹,而生物学则是解码这本无字天书的密钥。初入科研殿堂时,程冰华曾将生物研究想象得充满浪漫色彩,踏上科研之路后才发现真实的科研并非想象中的那般——反复失败的实验、Western Blot上难以捉摸的条带,难以自圆其说的实验结果、激烈的学术竞争以及深夜实验室里独自奋战的孤寂时刻,这些都曾让她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和值得。但每当从杂乱的数据中发现规律,或是成功验证某个假设时,那种成就感又总会让她重新坚定信念,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

道阻且长,行将致远:现在的她更加懂得耐心与坚持的意义——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坦途,而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中,执着追寻真理的旅程。多看、多想、多问、多学、多做,是她一直坚持的科研理念,也是她在科研之路上能有所收获的关键,她也将始终怀揣最初的那份热忱,守护对科学探索的赤子之心。

图片15.png

程冰华

五位毕业生用截然不同的路径

诠释成长真谛:所谓成长

不过是把“不敢”变成“敢”

把“不会”炼成“擅长”

在每一次“再试一次”中

遇见破土而出的自己

青春没有标准答案

但成长必有回响

图片

来源|教育处

文字|教育处、研究生会

责编|余   融

审校|余   融、林一程、冯  春

图片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