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以中美豁免收场,被特朗普狂“割韭菜”的盟友,用行动投了反对票

海国图智研究院

05-21 20:18

摘要

本文转载自腾讯新闻“洞见美国”。

核心要点:

1. “反特朗普”情绪并未形成全球政治思潮,其根源是盟友国家对美政策的现实利益反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选举中所谓“对美强硬派”获胜,并不代表全球“反特朗普主义”的兴起,而是对特朗普时代单边主义政策损害盟友关系的一种反应。

2. 面对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一些国家尝试以“去美国化”方式进行经济反制,但从现实看,这一趋势仍处萌芽阶段。

3. 虽然美国借经济体量推行单边主义,但大多数中小国家仍深度依赖全球化,缺乏推行单边政策的能力与空间。即便是较大的经济体,在面对全球供应链和市场时也不愿轻易掀起贸易战。

4. 中美恢复经贸沟通是积极信号,但中美之间在技术、产业、贸易等方面仍存在深层矛盾,需长期磋商与机制保障。沟通机制的持续存在,有助于抑制极端对华政策的声音,推动务实合作与稳定关系。

引言:特朗普政府再度执政以来,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的单边主义政策持续搅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大选中对美强硬政党的崛起,折射出盟友体系在关税战与主权博弈中的裂痕;多国“去美国化”的产业链回流倡议,加剧了全球贸易规则的分化与不确定性;而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的共识与美英贸易协议的争议,则凸显了单边强权与多边秩序间的激烈碰撞。面对盟友的离心倾向、经济理性与民族主义的角力,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究竟能否兑现其“让美国再强大”的承诺?本期《洞见美国》栏目,邀请到北外国际问题专家、太和智库研究员陈征以及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蒋彦西,带您看懂美国。

本期整理编辑:段正皓

主持人: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大选中对美强硬的政党因其反特朗普立场获得了支持,这是不是意味着反特朗普的倾向已经从单一国家的情绪转变为一种全球政治思潮?这些选举结果对国际格局可能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

陈征:近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选举中所谓对美强硬派政党获胜的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特朗普时代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对其传统盟友体系所造成的冲击。这些国家内部肯定是存在反特朗普的情绪,然而,将这一现象直接概括为反特朗普主义的全球化,我认为为时过早。

首先,美西方同盟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经历了二战的淬炼、冷战的洗礼,并跨越了全球化阶段。尽管特朗普提倡美国优先,但其这些政策主张不足以彻底动摇这些国家之间长期形成的合作基础。

其次,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执政党依然秉持传统的自由派思想。他们与特朗普之间的分歧体现的是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对于特朗普所代表的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反移民的意识形态,他们天然是排斥的。

加拿大总理卡尼表示,加拿大将采取反制措施应对美国关税

第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特朗普的不满,主要还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加拿大的不满源于特朗普政府对其提出的领土和主权诉求;而澳大利亚一度曾在对抗中国问题上站在美国阵营的前沿,损害了自身利益。他们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在地缘政治中为美国承担了一定的战略责任,却未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反而遭受来自美国的关税打击,这加剧了其国内反美情绪的上升。

两国选举结果对当前国际关系格局存在一定影响,但较为有限。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与美国在安全和防务合作上仍保持着较强的粘性,短期内不太可能对由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造成重大冲击。如果未来美国民主党再次执政,应该会重新重视并修复盟友体系,进而巩固和恢复基于自由主义原则的国际秩序。

工党领袖、澳大利亚现任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连任澳大利亚总理

主持人:在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的时候,也有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予以回击,采取“去美国化”的举措,这对于未来的全球产业链和安全秩序会造成什么影响?

陈征:我觉得现在谈“去美国化”可能还为时过早。特朗普之所以不顾国内外反对,坚持打关税战,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他要兑现竞选时对于基本盘的承诺,回应北部制造业工人的诉求,让美国制造业回归。第二,关税战不仅仅是目标,也是一种手段。美国在谈判中凭借经济上碾压性的优势,逼所有国家对美国做出更大让步。

关税战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包括全球贸易下降,供应链中断,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不确定性增加,新兴市场更加脆弱,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投资市场信心受挫,金融市场波动增加,多边贸易体系受损等。而且从长期来看,随着贸易中断,技术也会脱钩,最后导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主持人:很多国家都希望不再依靠全球化,而是将产业链和制造业回流到国内,那全球化还会不会持续?单边主义会不会成为新的秩序?

陈征:美国之所以可以推行单边主义,是因为美国现在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能以此为筹码与其他国家谈判。但是其他小国,尤其是受益于全球化的国家,是不太可能去推行单边主义经贸政策的。他们的经济十分脆弱,如果推行单边主义政策,经济会崩溃。其他一些大国也不希望打贸易战。

主持人:近期美国爆发了对于特朗普关税政策和一系列改革的抗议活动,这能不能反映出美国民众对于特朗普的不信任?目前的国内形势对于2026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会有什么影响?

陈征:抗议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民众对于特朗普执政百日以来一系列政策的不满。特朗普政府在执政初期未能达成具有实质性影响力的政策突破,内部的人员也经历了好几次地震,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如果特朗普的政策继续如此混乱低效,很有可能会导致中期选举时,共和党输掉参议院或众议院中的一个。但现在距离2026年中期选举还有很长时间,我们还要看后面的发展。目前来看,特朗普所推行的所有政策都没有达到预期,这对特朗普执政团队的负面影响较大。

还有一个值得观察的角度,就是特朗普的税制改革。特朗普第一届执政期内,是先推动税制改革,再放开手脚跟中国打关税战。但这一次他反过来,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就开始跟中国打关税战。所以现在关税战进展不顺利,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未来推行税制改革。若特朗普政府主导的税制改革(Tax Cuts and Jobs Act)在立法进程或政策执行层面遭遇重大挫折,将对其执政基础构成系统性风险。

主持人:5月12日下午,两国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实质性进展。您认为特朗普之前抛出的关税政策,是不是过分高估了自己或高估了美国的实力?

陈征:这一次抛出的关税政策其实是一场高成本的政治豪赌。特朗普有两大战略目标,第一个是实现美国的再度工业化,第二个是与中国局部脱钩。

而在这个过程中,特朗普有几大误判。一是中国的反制能力,他没有想到中国这一次这么坚定地反制,而且反制的措施这么有层次、有章法。二是美国经济的脆弱性,他还没有提出很成熟的方案就匆忙推出了关税,对自身脆弱性的估计显然不足。三是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如果想要对中国进行关税压制,他就必须对全球都征收同样高标准的关税。但这样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把美国孤立出去的全球贸易体系。最后一个误判是他把中美关系视为零和博弈,这是战略上的短视,中美关系应该是双赢的关系。

主持人:公报中提到“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这是不是意味着中美之间已经建立了沟通管道?未来两国的经贸合作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陈征:中美之间缺乏沟通机制,我觉得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不是某一届政府造成的。在特朗普第一届政府的执政末期,很多重要的沟通渠道就断裂了。到拜登时期,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特朗普美国优先式的政策,提出了所谓的“护栏”,采取放任竞争,甚至是鼓励竞争的态度。

我们经常说在中美关系中,经济是压舱石。那么想要稳定经贸关系,建立高层次的磋商对话机制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我们的沟通机制能够继续进行的话,有助于压制特朗普团队内部极度反华的鹰派,让理性派能够有更大的声音。

我们现在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磋商。美国要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我们不希望经济发展被美国遏制,这是原则性的问题。中美在经济上有非常多像这样的结构性问题,要一个一个去谈,都是硬骨头。

主持人:当地时间5月8日,美国和英国宣布达成贸易协议,这是特朗普对全球贸易伙伴发动广泛的关税战后,达成的首份协议,涉及农产品和汽车产业。有外媒评论,这份协议的作秀意味大于实质意味,您对此有何评价?

蒋彦西:尽管美英双方高调宣称协议具有“历史意义”,但外媒普遍质疑其实际价值,认为其更多是政治表演而非实质性突破。这种评价分歧背后,既涉及媒体立场的意识形态差异,也折射出全球贸易规则重构中的利益冲突。欧洲媒体担忧英国妥协将削弱欧盟集体谈判筹码,加速跨大西洋贸易阵营分化;美国自由派媒体则试图揭露特朗普政府的民粹主义策略,为其国内政治对手提供攻击素材。

协议暴露的核心矛盾在于单边主义与多边体系的冲突。特朗普政府通过“对等关税”迫使英国接受“采购承诺”,本质上是以单边主义的强权逻辑取代世贸规则。与此同时,欧盟已宣布将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美国关税政策,并准备对价值95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征税,显示出西方内部裂痕的深化。

总结来说,这份协议的表演性成分更多,其本质是特朗普政府将贸易政策工具化的典型案例。短期看,它缓解了英国汽车、钢铁产业的燃眉之急,也为特朗普积累了政治资本;长期而言,却以牺牲英国农业自主权、数字主权为代价,加剧了全球经济治理的碎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推送方式:

微信: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网站:收藏我们的网站 www.intellisia.org

邮件: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海国图智研究院(Intellisia Institute)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的新型社会智库之一。海国图智专注于国际问题研究,并主要聚焦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风险预测、新科技与国际关系等议题,致力于通过书目与报告的出版、学术与社会活动的组织、研究项目的承接和开展等形式为政府、企业、媒体、学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资源,以帮助其更好地“开眼看世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其对外事务提供战略见解和政策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