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中国文联《艺术交流》2025年第1期
南美行忆
丘树宏
对于中国人来说,南美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确实是这样。如果是搭乘飞机赴南美,一般是这几条航线:一是欧洲中转。可以选择荷兰皇家航空或法航,从国内飞往欧洲阿姆斯特丹或布宜诺斯艾利斯。二走经韩国转机至南美。从国内飞往韩国首尔,再从首尔转机至美国达拉斯,最后飞往巴西圣保罗。之后,可以选择南美航空或Azul等境内航空公司前往其他城市。三是经迪拜中转。乘坐阿联酋航空,从国内飞往迪拜中转,再飞往南美。四是非洲转机。从国内飞往埃塞尔比亚,转机3小时后飞往南美。
当然,还有一条路线可以选择,那就是坐船。如果是搭乘海运,起码要20天的时间。选择这种方式的游客几乎是没有的了。更多的选择大型游轮,而游轮是不可能直达的,要经停不少的国家和港口,一般安排都是30天以上。 如今赴南美的交通方式自然主要是搭乘飞机了。不管是哪一条线路,不管是到达南美哪一个国家,从中国到达南美,都必须通过转机,都需要30个小时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去过南美的中国人,并不是很多。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南美是神秘的,这样就引起了无限的想象和向往。 而我,当有去一趟南美的难得机会时,自然极其的兴奋和珍惜,十多天的时间,马不停蹄,虽然旅途劳顿,还是坚持写下了近两万字的日记。今天,特摘要若干文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里约热内卢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
“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而把她的第七天,献给了里约。” 里约人总是自豪地说。是的,里约热内卢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
地处热带的阳光,三面环绕达14公里的海岸线以及72个大小海滩,大西洋浩淼无边的海水,还有葱茏的群山,让多少游客在这里乐不思蜀、流连往返!
人造景观是里约的“特产”。首先是耶稣山,这是里约热内卢的象征。1931年,为了庆祝巴西独立100周年,里约人耗费5年时间,在一座725米高的山顶上矗立起了这尊38米高的耶稣雕像。登上耶稣山俯眺,里约市所有的美景都尽收眼底。辽阔无垠的大西洋、被西班牙人当年误称为“一月的河”的瓜纳巴拉海湾、酷似法国面包的甜面包山、横贯海湾的尼特劳伊大桥…… 其次,是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尼特劳伊大桥,全长14公里,宽 26.6米。从基督山远远望去,大桥就像一条巨大的动脉,沟通了里约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又像一道长长的彩虹,在阳光照耀的天空中,在波光粼粼的海水中,熠熠生辉。
里约热内卢的第三个“特产”自然是足球了。1950年6月完工的马拉多纳足球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场,可以容纳近16万观众。巴西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贝利、加林沙、普列卡斯、索布莫雷、罗马里奥等等,都经常在这里大显身手。这个足球场每周有4场赛事,至今已经举行了1万多场比赛,球迷观众达到15亿人次之多。里约人,尤其是年轻人除了晒太阳、跳桑巴、游泳外,最风行的运动便是足球。道路、草地、学校、小区,特别是那些山坡上的贫民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玩足球的人,甚至当街道出现红灯时,总会出现三几个将足球当杂耍的年轻人。里约人这样明白地告诉我们,他们是“工作起来轻轻松松,玩耍起来认认真真”。
全世界的瀑布都来了伊瓜苏吗?
游览南美第一奇观巴西伊瓜苏大瀑布,是一个重头戏。这个瀑布是1542年被西班牙人发现的,1939年由巴西和阿根廷在两国交界的瀑布周围建立了伊瓜苏公园,面积22.5万公顷,是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的4倍,是世界上五大著名瀑布之一,于198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为“世界自然遗产”。我们沿着山路从低到高、从远到近边走边观赏瀑布。开始时,只远远地看到一个个的瀑布群,那白色的瀑布好象是凝固了似的,只听到游客的惊呼声,却几乎听不到瀑布的轰鸣声。随着越爬越高,瀑布也越来越近,瀑布的轰鸣声也越来越清晰,等到了最高处,我们好象一下子就给瀑布给包围了,只看见一个个游客张大嘴巴惊叫的样子,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满眼的瀑布,象白云、象雾霭、象银练,满耳的轰鸣,象雷声、象鼓点、象海啸。连绵不断的瀑布飞流直下,那弥漫的水雾,一下子就打湿了我们的脸颊,朦胧了我们的视线,震栗了我们的心房。我们不自觉地伸出手去,那瀑布几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了!瀑布的咆哮、瀑布的奔腾,让我们热血沸腾、兴奋不已。 参观瀑布之余,我们欣赏了当地的桑巴演出。演出场所非常简陋。桑巴是“杂交”、“混合”的意思,是非洲黑人的原始舞与印地安和巴西当地人舞蹈相结合的产物。有的表现古代的日常生活,有的表现祭奠仪式,或肃穆,或神秘,或诙谐。桑巴舞的动作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简单、朴素,男的以两脚快速移动、旋转为主,女的则以上身的抖动和腰、腹、臀部的扭动和抖动为主。然而,要跳得优美动人却并不容易。
“南美巴黎”阿根廷的惬意和孤独
阿根廷的首都布谊诺斯艾利斯,有“南美巴黎”之称,是南半球最大的现代化城市和世界性的大港口。这是个完全欧洲化的城市,包罗了欧洲古今建筑造型,罗马式、德国式、法国式建筑随处可见,西班牙式的就更是数不胜数了。我们游览了七九大道、独立纪念碑、国会广场、五月广场,还有被称为玫瑰宫的总统府、古董街、新港区等。这些都是布谊诺斯艾利斯著名的传统景点。我们还游览了老虎三角洲。这是一个十分美丽惬意的维尼斯式度假区。这里有总长1200海里的大小河溪,纵横交错的河网将14000平方公里的岛屿分划成无数风光旖旎、绿树掩映的小岛,人们就在这些小岛上盖别墅,水边则都用木头搭起一个个的码头。来这里,只看到五彩缤纷的树木、逐次远去的河水,只听见此起彼落的鸟鸣、偶尔传出的汽笛声。而这,也不是阿根廷首都最有代表性的东西。 在阿根廷一定要看阿根廷人的国粹——探戈舞。探戈舞发源于布谊诺斯艾利斯的港口地区,可以说是阿根廷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当西班牙人发现并开始开发这块土地的时候,大批非洲、北美、欧洲的移民来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外来群体,他们地位低下,生活困苦而不稳定,经常聚集在酒吧里靠唱歌、跳舞来打发时光。于是,一种融多种族群歌舞风格于一体的探戈舞就在这里诞生了。开始的时候,这种“移民式”的歌舞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肯定,甚至还被斥为“贫民音乐”而受到冷遇,一直到20 世纪20年代,探戈舞在巴黎、伦敦等地大受欢迎,才逐步成为阿根廷民族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成为融进阿根廷人血液里的一种文化。
火地岛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100多年前西班牙人麦哲伦发现这个小岛的时候,看到当地土著人神秘的火光,就将这里起名为火地岛。这里曾经全是原始森林,100多年前,阿根廷政府将这里列为囚犯的流放地,让他们在这里砍伐建设用的木头。我们能够看见望不到边的大森林,看到世界最南端的泱泱的淡水湖。远远的雪峰,延绵的山脉,静静的湖泊,无际的森林,这风景殊异的极地风光,让我们心境陡然静息下来。这里已经是地球公路最南端的尽头——阿根廷3号公路,再往前走,就是通往南极的海洋了。
在火地岛,我们还坐游船游览了将大西洋和太平洋分开的比格尔海峡,海上可以看到无数的海狗、海鸟;那个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灯塔,静静地矗立在海上,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孤傲。偶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海中戏水的企鹅。当地的导游还是让我们品尝到了阿根廷“三宝”之一 ——马黛茶。咀嚼着马黛茶那特殊的风味,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世界级的世外桃源。
智利是拉丁美洲的“领头羊”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智利都透出一股浓郁的欧洲韵味。这与巴西、秘鲁是明显不同的,对比阿根廷,智利的“欧化”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体现在智利的城市面貌上,更体现在智利人的谈吐举止和风俗礼仪上,智利人除了具备本地土著居民的明显特征外,骨子里更是透出欧洲人的精干、严谨、热诚和好客的品质。究其原因,一是智利的国民,多是西班牙、德国人与当地印地安人混血的后裔;二是高度重视教育。智利的文化普及率很高,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民众识字,全国1300万人口,却拥有60多所公私立大学。智利的教育体制与欧洲一脉相承,每年人才辈出。不管在总统府,在沃伊金斯将军大街,还是走近商店、小摊,智利人都显得温文尔雅,热情礼貌。在宪法广场,穿着整齐的警察一派威风凛凛,对游客却是礼貌有加,十分和蔼,让市民和游客既觉得安全,又觉得很温馨。
从圣地亚哥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瓦尔帕莱索市。这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旅游城市,也是一个著名的海港,还是智利国会的所在地。蔚蓝的天空与蔚蓝的大海几乎连成一体,延绵的群山环绕出一个天然的良港。有几艘军舰静静地停泊在离海岸几百米外的地方,显出一片安谧和平的气氛,而货运码头则是一片繁忙。站在港口转身向后望去,只见山坡上全是高低错落、色彩斑斓的房子。这里的居民喜欢几年粉刷一次房子,而且喜欢用各种颜色。从瓦尔帕莱索往东北驱车7公里,便是人称“南太平洋的珍珠”的比尼亚德尔马。这是个海滨小城。比尼亚德尔马的意思是“海边葡萄园”。这里有智利著名的葡萄园和葡萄酒。城市的风光确实十分迷人。蜿蜒的海岸线,长长的海堤,湛蓝的海水,银色的波浪,加上风格各异的建筑物,穿插奔忙的汽车和优哉游哉的古典马车,真是让坐在海边的我们眼神慵懒无比,心无旁骛。
在圣地亚哥,我们观看了一场民族风味十分浓厚的演出,这就是智利的国舞——奎卡舞。奎卡舞的特点是纯朴大方。据说,奎卡舞是模仿雄鸡振翅向母鸡“求爱”而创作出来的,跳舞时男的头戴大礼帽,身披敞口斗篷,脚蹬带刺的马靴,手上还挥舞着一方白手帕;女的则发簪鲜花,身穿花边群杉;男的英俊潇洒,女的纯朴可爱。在乡村味十足的音乐声中,台上台下都洋溢在一片欢快、轻松的氛围中。 南美是遥远的,南美是神秘的,南美是独特的,南美是美丽的……短短十余天,区区三千字,怎么能描绘出真正的南美,何况,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眼中的南美?如果真正要了解南美,真正要感受南美,你,还是自己亲自去一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