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进入高强度阶段,中国如何应对?

南方日报

04-29 08:12

摘要

关税战、贸易战破坏多边贸易体制,损害各国正当权益,其不利影响是全球性的

当前,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近日召开的两场关于经济工作的会议,备受关注。

一场是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一场是4月24日—25日,2025年全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两场会议在关键节点召开,既分析了新形势,又作出了新判断,还提出了新举措,为应对外部冲击影响、推动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

(一)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去年全年,中国经济实现“开门红”。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变乱交织,不利影响加深,国内结构调整阵痛仍在释放,不少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在此背景下,一季度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殊为不易。

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党中央部署的一揽子经济政策是正确的,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共同显效,推动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二是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外部挑战。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

向内看,国内结构转型任务仍然比较繁重。当前,结构转型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传统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已触达天花板,亟须通过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快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向外看,美国滥施关税冲击世界经济秩序。从以“芬太尼问题”等为借口加征关税,到单方面加征所谓“对等关税”,再到对华轮番加征畸高关税,美国荒腔走板的关税政策让全球大跌眼镜。贸易保护主义快速升温,对我国经济和外贸带来一定压力。

关税战、贸易战破坏多边贸易体制,损害各国正当权益,其不利影响是全球性的。

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指出,全球贸易体系正在经历重置,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爆表”,世界经济正面临显著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影响同样不可避免,因为畸高关税很可能造成贸易事实“脱钩”。诚如全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会议所判断:“当前我国贸易摩擦进入高强度阶段”。

(二)

贸易摩擦进入高强度阶段,中国如何应对?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这是党中央基于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出的应对之策,也反映出当下国际经贸斗争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美国政府罔顾多年来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利益平衡结果,也无视美方长期从中美贸易中获利的事实,单方面发起对华关税战。挥舞“关税大棒”,高筑贸易壁垒,再次暴露美方单边主义、霸凌主义的本质,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严重影响中美经贸关系。

关税战没有赢家,中国也从来不想打关税战。但面对美国关税霸凌,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得不到尊重,中国不得不根据国际法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中央政治局会议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应对美国关税霸凌:一是强调“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扎实做好经济工作”,二是表示“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凌行径”。这说明中国不吃美国极限施压那一套,已经做好全面应对准备。截至目前,中国未就关税问题同美方进行磋商或谈判,这是中方立场的直接体现。

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中国不会在美国极限施压情况下谈判,因为对话必须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展开。同时,中国与美国打了8年贸易战,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对美方新一轮经贸遏压早有预判,对其可能造成的冲击有充分估计,应对预案的提前量和富余量也打得较足。

这便是中国的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

(三)

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对外,坚定维护自身发展权益,做好中美贸易被迫“脱钩”的最坏情况准备,坚决反对、依法反制美国单边霸凌行径;对内,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当下最需要办好哪些“自己的事”?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四稳”工作重点。“四稳”环环相扣、互促互进,不仅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也事关社会稳定大局。

稳就业是基础——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的政策工具箱,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应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

稳企业是关键——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加强融资支持,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

稳市场是必然——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力度,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稳预期是前提——

预期是对未来的信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适时降准降息,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

咬定目标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全力以赴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来源 | 南方+客户端(文 丁建庭)
记者 | 毛帅楠
校对 | 叶枫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