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案例回放
“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什么,可以发一下吗?”
“老师,孩子说作业只有预习,他说已经写完了,怎么还有作业没写?”
“老师,孩子已经写了生字作业,是不是他又交错本子了?”
……
对于小学生家长来说,作业辅导是绕不开的坎儿,也可能会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如何让作业辅导少一些“鸡飞狗跳”,多一些“母慈子孝”?
结合班情和家长们面临的实际困惑,我在班级群内发布了一则信息:“最近,有个别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遇到了困难——比如,作业没多少,可孩子一会儿去厕所,一会儿去喝水,磨蹭到晚上10点多才完成,家长每天念叨提醒却没什么用,严厉批评后会好一些,可过几天孩子依旧拖拉磨蹭;又如,孩子每次都说作业写完了,可老师一反馈才发现,其实还有几项作业没写。诸如此类情况是一些家长比较困惑的问题。大家平时是如何引导孩子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欢迎各位家长在群内多多分享,相互学习,一起探讨更智慧、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然而,一块小石头没有激起多少浪花,家长们抱着持续观望的态度,都希望得到其他家长的“智慧锦囊”,鲜少有人分享做法、解决问题。
其实,作业辅导是小学生家长面临的共性问题,他们都期待获取有效方法。正如不少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但却忘了自己得先努力成为“别人家的爸妈”。对于作业辅导之惑,小学生家长有必要主动“出击”,直面痛点,找出破解之道。
+ + + + +
剖 析
直击三大痛点
//
家长期望过高
辅导和检查作业时,一些家长常常会因为对孩子的高期望而产生焦虑情绪。这不仅会影响家长自身,还会将焦虑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倍感压力,进而影响他们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
其实,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家长的高期望往往与他们的实际能力不匹配。例如,家长可能希望孩子一次性完成所有作业,但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通常只能维持15—20分钟,如果家长过于急躁,孩子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畏难心理。因此,家长有必要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更多关注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单纯地督促孩子完成任务。
孩子缺乏自控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容易分心,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导致写作业时拖拉、磨蹭。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孩子的学习能力分为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家长应通过支架式教学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每日作业计划,明确每项作业的时间安排,并使用任务清单、计时器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孩子逐步建立时间管理意识。
亲子沟通不畅
一些家长在辅导或检查作业时,常常采用命令式或批评式的沟通方式,如“快点写”“怎么又错了”等。这种沟通方式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让孩子对作业产生畏难情绪。
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家长应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如让孩子决定先做哪项作业,同时通过正向反馈增强孩子的胜任感。此外,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破 局
活用三个妙招
//
“望闻问切”养习惯
“望”要求家长做到“四看”:看作业记录本、看书写态度、看订错情况、看书上笔记。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做甩手掌柜,只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爸爸妈妈不关心我的学习,不写作业也没关系”。其实,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家长可以了解“当天的作业是什么”“孩子的书写是否工整”“正确率如何”“是否及时订正”,这些分别能反映出孩子记录作业的习惯、对待作业的态度、课堂听讲的状态以及订正作业的习惯。因此,用“看一看”的有效动作取代“问一问”的无效沟通,能使孩子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偷懒情况大幅减少,同时能有效激发孩子在校学习的内驱力。
“闻”是指听朗朗书声、听课文复述、听课堂趣事。这不仅能让作业辅导更高效,同时能拉近亲子关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问”要求家长扮演学生,将孩子当成老师,围绕当天作业请教孩子“这个字怎么认、怎么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查新华字典”“看图写话怎么表达”等。这样的互动能够帮助孩子进一步明确目标,从而提升完成作业的效率。
“切”是指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思想的脉搏,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今天印象最深刻的是哪节课”“课堂上最有趣的是什么事”等。与此同时,孩子写完作业后,家长应和孩子一起检查,对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问题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孩子始终能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了解作业知学情
作业是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再练习、再巩固,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检查和反馈,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之一。家长应根据孩子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辅导。
孩子的作业书写如果涂改很多、潦草应付,表明孩子的学习态度需要端正和调整。他们可能边写边玩,也可能为了快点出去玩写得很着急,总之心思不在学习上。此时,家长可以先了解孩子的作业内容,估算出完成作业所需时长,和孩子商定好后利用时钟计时,帮助孩子逐步建立时间观念;与此同时,督促孩子减少橡皮使用次数,引导孩子仔细思考后再书写,避免多次涂改。在此过程中,家长如果发现孩子书写潦草,可让孩子重新写,帮助孩子端正态度。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作业中有很多题目空着没写,就要主动与孩子沟通,探寻背后的原因:孩子是不是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是不是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愿思考?题目是否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此外,家长应及时联系老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并向老师如实反馈孩子在家完成作业的情况,更好地“对症下药”。
遇到问题巧应对
如果孩子没带作业回家,怎么办?若条件允许,家长可让孩子回学校取走作业;若不方便返校,家长可让孩子写在其他本子上,或找同学拍照后将作业打印出来再完成。
如果孩子忘带作业到校,无法及时上交,怎么办?家长可请老师要求孩子在学校重新完成一遍,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如果孩子少记、少写、漏写作业,怎么办?接到老师的反馈后,家长应积极与老师沟通,并和老师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对于没有写完的部分,家长可请求老师在学校适当惩戒孩子。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回家后不要“看笑话”,而应真诚地关心孩子,为孩子赋能,引导孩子意识到自身问题,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其实,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家长都应不急躁、不动怒,及时与老师沟通,并和孩子共商对策,营造和谐的氛围,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与此同时,家长应尝试将作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意义,继而产生学习内驱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