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京、武汉、重庆先后于2010、2012、2017、2023年成为“设计之都”,其中上海在创意设计与城市空间、产业创新、城市公共服务以及创造美好生活深度融合领域有亮眼表现;北京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领域形成发展特色;武汉依托工程设计实力,在老城新生以及设计+科技方面表现优越;重庆围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和时尚设计”培育设计产业特色。
武汉理工大学的胡闻曦以我国四个设计之都168篇设计之都相关政策文件为数据,基于文本量化分析结果,从文本结构、文本挖掘、政策工具、文本分析四个角度,构建出含9个一级变量及35个二级变量的PMC指数模型,为设计之都相关政策提出建议:第一,加强长期政策的制定、建立专项部门办公室;第二,着力培育未来具有竞争力的潜在比较优势部门;第三,完善刺激需求、构建环境两类政策工具。
在数字化发展方面,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推进“设计之都”建设,一方面重视数字设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一方面也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全市设计资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是联动大数据,目标明确:2022年2月,上海市经信委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联合推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基本建成设计产业繁荣、品牌卓越、生态活跃、氛围浓郁的“设计之都”,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与国际同频共振,数字设计、服务设计在国内保持领先,创意和设计产业总产出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到2025年超20000亿元。
其次是利用数字化平台,路径清晰:近两年,上海举办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推出“上海设计100+”全球竞赛征集活动,从赋能产业、点亮生活、服务城市和洞见未来四个方面遴选、展示优秀作品,相关资料提交、展示全部在线上完成(http://www.creativecity.sh.cn/),并链接到城市营销活动中。
最后是扩展设计领域,因地制宜:2023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出台了《上海市设计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根据国家工信部2012年9月印发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结合上海实际做了调整,从工业设计扩大至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务设计、时尚设计、数字设计等领域,并将名称正式确定为“设计创新中心”。
北京“设计之都”的推进工作同样重视数字技术的作用,以数字化相关企业为推动者,带动“设计之都”数字化发展。其中北京国际设计周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共同承办,同时搭建了文创产品开发平台。此外北京设计之都核心区由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为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与西城区人民政府在签订《关于共同建设CDM 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的合作协议》《关于共同推进北京“设计之都”核心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基础上运营,围绕“共同打造设计产业生态圈、共同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共同提升核心区承载空间品质、共同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四方面共建内容。同时该公司打造了全球创新智慧融媒体中心,全球城市伴手礼项目以及城市客厅以及天工界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AI智能设计Saas系统、设计数字作品库、垂直行业应用端、应用场景实验室。
2017年,武汉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创办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作为后期加入“设计之都”大家庭的城市,武汉在申请之初,就搭建了设计之都门户网站,由武汉设计之都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关注综合设计、城市设计、工程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视觉设计、时尚设计、动漫设计、交互设计,对武汉市的设计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通过多种形式促进设计理念、设计成果与产业紧密融合。
后起之秀重庆为加入“设计之都”网络,也做了充分准备。在产业布局方面,通过企业市场化自主运营和政府部门规划指导,重庆市相继建成重庆设计公园、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等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载体300多个,形成设计企业5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全市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设计人才培育、行业机构建设等方面,目前全市建有200多家驻社区设计师工作站可提供创意设计培训;20所本科院校和36所职业院校开设设计类专业……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设计协同创新网络。2023年9月,重庆市经信委公布“重庆创建‘设计之都’应用场景清单”,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基础,梳理出整车设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83个应用场景,从顶层设计上为未来建设提供了方向。
上述国内外“设计之都”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对深圳的建设都有启示意义。
本文为选编,全文原载于杨建,陈长治,《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岳鸿雁,《深圳“设计之都”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23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