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流传着一句俗语
“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
这里说的“五层楼”
就是位于广州市
越秀山上的镇海楼
镇海楼是广州市
标志性建筑之一
也是广州现存最完好
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
镇海楼
《广东印记》之
《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
将和你一起
领略“岭南第一胜概”之魅力
矗立于越秀山蟠龙岗顶的镇海楼,最初名为“望海楼”。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望海楼,在府城上北,本朝洪武初建,复檐五层,高八丈余。”
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代的东、西及子城三城合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北城垣扩展至越秀山顶,并建五层城楼以壮观瞻,俗称“五层楼”。因当时珠江水面宽阔,登楼而望,水波荡漾,蔚为壮观,故称“望海楼”。
明成化年间,望海楼遭受火劫,被烧成一片瓦砾。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广东提督蔡经和两广总督张岳相继在原址重建该楼。因当时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岭南也受骚扰,于是张岳就将重建的望海楼改名为 “镇海楼”,取“雄镇海疆”之意,这就是镇海楼得名来由。
镇海楼
六百多年来,镇海楼屡经毁建,但基础和侧墙还是明代旧物,古貌依旧。
镇海楼复檐五层,为楼阁式建筑,逐层收减,侧观似塔正看为楼,高28米,首层面阔31米,深15.77米,占地面积约489平方米。楼墙下两层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上三层为砖砌。楼顶为单檐歇山顶,正脊为石湾彩釉鳌鱼花脊。
镇海楼门前东西两侧,置有一对形态简朴古拙的红砂岩雕石狮子,为明代遗物。石狮旁边立有《镇海楼记》碑刻。
镇海楼
镇海楼远景
明清时期,居高临下的镇海楼,不仅是珠江航道的显著航标,也起着军事瞭望和防御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镇海楼为筹议战事之地,清朝官兵以古城墙作掩护,抗击英法联军的入侵。
清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兵部尚书彭玉麟前往广东部署海防,驻兵在镇海楼。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英勇对抗侵略者。“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这副悬于镇海楼第五层正门上著名的楹联,就是彭玉麟所撰。
镇海楼第五层的楹联
1923年,孙中山在镇海楼指挥军队,在古城墙布防,击溃了叛乱的桂军沈鸿英部。
镇海楼前的大炮
1929年,镇海楼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是我国最早期创建的博物馆之一。1950年,正式改称广州博物馆,并沿用至今。
馆内基本陈列有“城标·城史”展览,通过七百多件古代和近代文物、照片和资料,展示广州两千多年历史变迁的轨迹和文化特点。
广州博物馆
广州明城墙
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于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楼于2019年10月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名单。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