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戏骨到新生代,有戏!

罗湖发布

2024-07-09 20:19

摘要

获得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

中国田汉戏剧奖

群星奖等国家级奖项178个

省、市级奖项218个

39个小品在央视录制播出……

在罗湖,有个“戏窝子”

有这么一群人

经过数十年的坚守和耕耘

让戏剧在这块土地上

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他们被中国剧协称为

“正能量、接地气的楷模和象征”

是最了解深圳发展、最懂深圳观众

最具专业性的深圳戏剧团队之一

关于他们的故事

我们一起来了解

罗湖戏剧的名气,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响起来了。当年,罗湖将戏剧小品推向大舞台,被人称为“戏窝子”;而后,又迎来邸叙然这支中坚力量,他组织成立了戏剧小品团并任团长,将这一传统继承和发扬光大。

归根结底,罗湖戏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才。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在罗湖落地生根,全国著名院校、剧团的优秀编导、演员纷至沓来……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步步耕耘,才有了罗湖戏剧的今天。

“当年深圳小品话剧团的演出,他们演多少场我就看多少场。”柴京瑞是话剧的忠实粉丝,她发现,舞台上演的都是年轻人的事儿,为啥不能反映老年人的事儿?于是,一个想要将老年人故事搬上戏剧舞台的想法,便在她心里萌发。

2013年,中老年艺术团——风华正茂艺术团正式成立,柴京瑞担任团长。

“十年前,我们团成立的那一年,推出的第一部戏是《牵手》,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次勇敢的挑战。”柴京瑞回忆道,演完后的心情非常紧张,但在谢幕的时候,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观众私底下跟柴京瑞说:“第一次见到老年艺术团演话剧,真有意思!”

那时候,风华正茂艺术团圈了好多粉,也逐渐打响了名头。这十余年以来,柴京瑞注重原创,每一个话剧、小品都是一字一句磨出来的。

后来,风华正茂艺术团与罗湖区文化馆09剧场共创《军哥剧说系列之剧说快乐》,编创的小品《牵手》、歌曲《童心童趣》、诙谐舞蹈《穷开心》、双人舞《看秧歌》、联唱《东西南北好风情》 等节目每逢上演都座无虚席。风华正茂艺术团也从刚开始的8个人壮大到如今的80多人。

如果说柴京瑞是戏剧里老年艺术团的“根”,那么每一个戏剧演员就是蓬勃发展的“叶”,他们扎根在这个舞台上数十年。侯继宽便是其中的一员,多年来他一直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钻磨表演,贡献了不少的优秀角色。著名小品演员、表演艺术家李文启评价:“侯继宽演戏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呢?大家都说他是戏痴,只要接到一个角色,他会全身心地投入。”

“我退休7年了,但我还是坚持站在舞台上。主演的作品有五、六部。”今年已经67岁的侯继宽退休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舞台上。“因为罗湖这个‘戏窝子’特别有朝气,越干越觉得自己不老。”侯继宽认为,自己有爱好、罗湖有土壤,是他一直坚持的理由。

“军哥在这里,不得不说!”台上,一名中年男子穿着背带西服,戴着扩音器,用一口幽默诙谐的普通话拉开了这台戏的序幕。他叫李学军,是《军哥剧说》的主演,这熟悉的开场白,是他十年来近千场演出中都会用到的一句话。

“谁是军哥?就是我。说是我也不是我,军哥是《军哥剧说》系列节目中的一个角色,是观众朋友熟悉的邻家大哥。”军哥说。

在2012年的10月份之前,军哥还是穿梭在各个企业之间开展培训的职业讲师。直到有一天,在邸叙然的邀请下,军哥来到他的剧团讲课。课上,军哥活灵活现的讲课方式,引得学员们掌声不断。邸叙然看到后心里想:“能不能把这种讲课形式和戏剧小品进行融合,创造一个新的话剧形式?”后来,就有了《军哥剧说》的雏形,军哥也作为这个系列的主演常驻舞台。

“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们要立名角、出名作、建名团。”军哥回忆道,节目的调性定了后说干就干,首场演出很快就来了,叫《剧说成功》。首演的时候,邸叙然把罗湖戏剧的老观众都请来了,看看新剧目形式的效果。“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军哥说,那次演出因为台下的掌声不断,连着谢了两次幕。

十余年来,《军哥剧说》一共演出了1000多场。据不完全统计,线上、线下观看的观众达1800多万人次。此外,剧目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399个(截至2022年3月),其中,国家级奖项178个、省级奖项40个、市级奖项174个、区级及其他7个。《军哥剧说》系列还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为深圳戏剧界一张闪亮的文化创新名片。

09剧场《军哥剧说》不仅仅是一个系列演出,其延伸出来的各项文体活动、志愿服务体系,使得文艺精品更加贴近百姓生活。通过“脱口秀+戏剧小品”的模式,团队创作力泉涌井喷,先后推出了《剧说成功》《剧说沟通》《剧说温暖》《剧说团队》《剧说爱情》《剧说快乐》《剧说清廉》《剧说成长》《剧说幸福》等9个系列剧说主题戏剧晚会,演出场场爆满大受欢迎。

“我们刚进罗湖‘戏窝子’的时候还是青年演员,如今过去十多年了,慢慢地就成了中生代。”对军哥而言,中生代演员肩上有更多的责任,要思考怎么样把年轻的演员带好、如何完美呈现编剧和导演的作品、怎么样不断地精进自己的艺术……这可能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一份鞭策。

“我至今仍然很感谢当时为我引荐的那位朋友,让我进了剧团。”90后谢倩是罗湖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她清晰地记得2014年底加入剧团的日子。

2014年,从北京学完戏剧的谢倩辗转回到深圳发展,一时陷入了迷茫。彼时,一位朋友问她:“还想继续表演吗?”在得到谢倩的肯定回答后,朋友将她引荐给深圳市剧说小品话剧团团长邸叙然。

第一次的见面,在当时罗湖区文化馆803的办公室,谢倩和邸叙然聊话剧、聊未来。邸叙然对她说:“你愿意来也很好,但你得先知道我们在做的是什么样的戏剧。”于是,谢倩在周末看了一场邸叙然的戏,被台上演员们的激情深深感染。“再次看到舞台,心里的种子又重新被燃烧起来,我觉得要回归舞台,我还是很想演戏剧。”

后来,谢倩在剧团一待就是十年。“我算是一个摘果子的人。”谢倩这样评价自己,当时罗湖戏剧在全国很有名气,那是她难以企及的高度,那是所有演员都仰望的高度。“我也在想,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一天?”后来,谢倩在剧团里默默磨炼演技,也站在了同样的位置,享受着聚光灯下的掌声和欢呼声。

让年轻演员走出舒适区,是剧团推动青年演员成长的重要路径。剧团日常的创作会经常让青年演员开展不一样的尝试,对文字有兴趣可以做编剧,对画面有兴趣可以做导演、剪辑,让演员勇于探索其他道路。“正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才会这么大胆,成长得如此之快,也算是‘深圳速度’了。”谢倩笑着说。

“邸导总说老戏骨有老戏骨的好,但是新生力量是无法阻挡的。因为青年人永远有活力,永远有创新。”谢倩默默记着前辈的教诲,“所以,青年演员也很重要,我会继续努力。”

好戏不断

人才辈出

期待罗湖“戏窝子”

带来更多的惊喜


信息来源:深圳新闻网记者 吴艳 刘嘉敏 闫科企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