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深圳教育信息化双区实验校”系列报道之⑪ |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以素养和数据为双导向 构建“三才四智”模式因材施教

深新传播智库

2023-01-12 10:52

摘要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以素养和数据为双导向 构建“三才四智”模式因材施教






编者按:

2020年8月,深圳被教育部确定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2021年2月,深圳入选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名单。两年来,深圳教育信息化“双区”建设不停步,全市100所实验校在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上脱颖而出。2022年11月,从中遴选出40所智慧教育示范校培育对象。

改革需要凸显“样本”意义。为此,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和深圳报业集团联合推出“先行者——走进深圳教育信息化双区实验校”系列报道,分别介绍智慧教育示范校培育对象校在学科融合、数据应用和模式创新上开展信息化教与学改革的特色与思考。


核心提示







以素养和数据为双导向,通过“智能+”增能、使能、赋能“教、学、评、管”各环节,构建纵横融通的“三才四智”规模化因材施教模型,实现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评价和精细化管理,促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







纵横融通,以“三才四智”模式因材施教

南山实验荔林小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成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真实落地为基本目标,利用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评、管”各环节,构建 “三才四智”规模化因材施教模型。纵向贯通“三才”,即“精准识材”“全维育才”“个性成才”,横向融通 “四智”,即“智教、智学、智评、智管”。纵横融通,架构立体化育人空间,充分发挥教育数据育人价值,实现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评价和精细化管理,系统、规模化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

“三才四智”模型强调结合具体的教育场景,分三个层级进行。首先,基于诊断性测验、翻转模式、学习档案等方式,帮助教师精准分析学生学情,明确“材”的程度和特点,找准“教”的起点;其次,通过弹性化教学预设、适切性情境创设、多样化课堂互动、个性化作业生成与批改、智能化辅导与答疑等,促进规模化因材施教的落实;再次,通过课堂测评反馈、多维度学习效果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详细记录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教师精准干预,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数据驱动,探索“1+N”精准化教学新路径

学校以“核心素养+智能技术”为引领,依托“大课题牵引+群项目研究”为驱动,探索和实践“1+N”精准化教学路径,“1”代表学校顶层设计的精准教学模型,“N”代表多个学科精准教学模式。主要路径有:

一是构建基于学科的精准教学模式。以数据赋能,以智能加持,构建学科精准教学模式,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语文学科的数据导向下“我能写”从实践了20多年的“八岁能读会写”实验中衍生出来,自主研发的智能写作平台,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写作支架,形成了“人—机—人”学习共同体,孩子愿写、能写,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300多篇学生习作在杂志公开发表的好成绩。数学学科从南实集团2012年研究的翻转课堂模式中生长出来,探索基于“翻转模式”的精准教学,重点解决疫情时代双线混融学习。英语学科探索基于智能平台的小学英语自主“悦”读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四测四反馈”实现精准教学,课题在省级立项。科学学科的基于数据 “思维画像”探究学习模式,被评为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典型案例,受邀在市教育装备博览会上路演。体育学科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等智慧教学终端,构建基于对智能手环支持下的体育精准教学模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年攀升,在实践研究中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是培育混融环境下个性化学习服务体系。学校通过升级和优化技术环境,充分挖掘社会优质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动态优化,构建个性化学习服务体系,以满足不同场景的融合教学需求,包括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线下教学”翻转式混融教学、课中“线上指导+线下教学”嵌入式双师型混融教学、课中“线下教学+线上辅导”的精准化指导型混融教学和课后“教学资源+名师”学习指导式混融教学等,师生同步在线学习,师生异步在线学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双线混融课堂,不断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实施,推动育人方式实现深度变革,形成资源最优化、教学精准化、学习个性化、效率最大化的课堂新生态。

三是构建生态位视角下智能化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借鉴“生态位原理,确定评价的基础逻辑与价值取向,提出评价从甄别走向诊断,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来建立评价模型,从低年级学科述评、中高年级学业水平及全学段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模型,运用科学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建立基于网络、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梳理、分析与评判数据信息,探索全过程学科核心素养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全要素横向评价。

 

四是形成“日常教学为主线”精细化管理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教师完成机械式重复的工作,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提升课堂管理效率,如授课过程中精准智能分组、随机提问和抢答等;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师实行精准、细化的课堂管理,如通过智能录播系统和智能分析系统,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行为调节、学校氛围的调控等。制定校本数据规范,依托“数据大脑”建设,制定荔林小学教育数据管理系列办法,统一数据采集标准、使用规范和回流,建立学校管理“一校一档”、教师发展“一师一档”、学生成长“一生一档”的全息画像。

充分发挥了教育数据的育人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学创新研究部主任吴军其教授: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作为“双区”实验校,以素养和数据为双驱,科学构建了包含过程逻辑、数据逻辑和协同逻辑的规模化因材施教逻辑框架,并通过智能加持革新“教、学、评、管”各个环节,总结的“三才四智”教学模式可操作、可复制。最值得推崇的是,本实验的核心运行机理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特别是发挥教育数据的育人价值,抓住“精准识材”“全维育才”“个性成才”三个关键环节,突破传统因材施教的时空局限和规模局限,破解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矛盾,构建了“面向人人、适合人人、成就人人”的智慧教育生态,最终促进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编辑:黄浩 沈婷婷 邓健灵 严偲偲

审读:吴剑林

审核:朱玉林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