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共交通“进化史”→

深圳交通

2022-05-25 10:29

摘要

1975年,还叫“宝安县”的深圳,诞生了第一条公交线路。

提到公交出行也许你“又爱又恨”,爱你能走街串巷,爱你飞奔的模样,怨你有时发车慢,还会挤不上。其实,在深圳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公交是这座城市的出行主力。

公交车的变化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深圳公交线网的“进化史”。

40多年的发展,深圳公交

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回到1975年,那时候的深圳,还叫“宝安县”。

深圳的第一条公交线路,就诞生于此时,线路为侨社-汽车站(现东门)。

经过40多年的发展

深圳公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深圳

公交线路数量900余条

线路总长度达2万公里

公交停靠站点约1.3万个

线网遍布全市各个角落

▲全市公交停靠站点分布情况

在基本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情况下,安全、舒适、便捷、绿色便成为了深圳公交线网发展的新目标。

经过一代代深圳公交人的努力,深圳公交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百万公里事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

  • 热点片区高峰小时公交平均满载率由超过80%下降至现状的60% 🔽

  • 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是特大城市中首个实现全市域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的城市 ✅

  • 轨道公交一次接驳换乘覆盖率达92%,地面公交直达率超过90%;

  • 深圳成为全球首个公共交通车辆 100% 纯电动化的城市 ✅

取得这些成果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深圳公交线网的发展历程

从数量多→不断提质优化

老一辈深圳人或许还记得这样的场景——一辆刷着绿顶,破烂不堪的中巴车,乘务员从车门旁边的窗户探出头来,手里拿着牌子,嘴上不停地喊道:“布吉布吉,有没有布吉的?”还有经典的“有落”“猫低”(粤语)。

▲这样的场景想必老深圳人记忆深刻/图源:AC漫游人

彼时的深圳公交,由于人口的急速膨胀,市民出行需求大,许多企业都纷纷投身到公交运营中。据统计,2007年之前,深圳市公交运营企业多达30余家。

此时各企业为追求最大利益,扎堆抢夺热点片区热点线路,导致其他区域的冷僻线路无人问津。

尤其在原特区外,出行缺乏保障,公交乘车难、乘车挤、候时长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深圳市民,公交线网发展更多是以单线累积的结果呈现。

▲当时的深圳中巴/图源:AC漫游人

2007年,为解决市民出行难等问题,深圳市启动了公交行业特许经营改革,以及“快-干-支”三层次公交线网规划工作,从此进入了公交线网统筹规划时期。

随着深圳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原特区外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由2007年的不足60%提升至2015年的90%以上,全市“快-干-支”三层次公交线网组织结构基本形成,日均客运量超过600万人次。这个阶段常规公交占据运输行业的主导地位。

2016年,随着地铁7、9、11号线建成投入运营,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密,地铁客运量在2017年追平了常规公交客运量,达到了日均453万人次。

深圳市进入了“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为延伸”的大公共交通发展时期,并首次提出了“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发展模式。

▲“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

2017年,深圳正式进入了轨道、公交共同发展时期。在此时期(2017-2020年),

  • 为提高轨道交通辐射范围和接驳服务水平——

累计、新增调整轨道站点地铁接驳线路 75 条,较之前增长了 12.3%。

  • 为强化轨道交通在客运通道上的骨干地位——

累计优化调整与轨道交通重复10个站点以上的同质化线路42条,较之前下降了27%。

  • 同时,加强了对长距离线路的优化调整力度——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40公里以上线路由161条降低至114条,干线平均线路长度由26.1公里降低至23.8公里。

通过多年线网的优化调整,基本解决了深圳市民“乘车难、乘车挤、候时长”等问题。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乘客出行需求已经从“服务有没有”向“等多久、快不快、挤不挤”转变。

为适应市民的个性化出行需求,常规公交陆续推出了互联网预约服务巴士、社区微循环巴士等服务。后续还将不断创新和摸索,提高常规公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深圳er的出行质量一直在不断提升,而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深圳公交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

你是否见证了深圳交通出行的发展?

乘坐公交出行时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回忆?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